我在港島當道士

第48章 離經叛道的禪(下)

“禪之一詞具體出於哪裡已經不可考證了,但而今多用在釋家佛門。

初始之時多指靜思,後來被後人填於各種建築的名稱上,以示那方建築的靜雅高潔。

直到後來,一個自天竺而來的番邦和尚給了它新的定義——心。”

“心?心臟的心?”並不怎麼了解禪宗文化的小神婆陳家齊很是不解?

“從字面上理解的話,可以將其定義為心臟的心,但在禪宗看來它更適合代表一個人的品性以及這個人的思維邏輯。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禪心代表著一種心境,一種遵從於本心遵從於認知的寂靜心境。

按照禪宗的說法,一個人的行為應當順從於自己心中的想法去回饋世界,進而掌握自己的七情六慾修得無垢無淨的琉璃心。”

面對許老道對於禪的解釋陳家齊一臉懵逼,這是在說哲學嗎?

許老道看著滿頭霧水模樣的陳家齊,心頭嘆息了一聲,這丫頭的慧根不怎麼樣嘛,日後成就有限。

“算了,往深處說我估計你也聽不懂,就事論事,我便藉著南少林的事例給你解答一下你的疑問吧。

世人只知道少林南下是為了傳播禪宗佛學,可他們不知道這其實是禪宗祖庭的一次分裂。

相比較留守在嵩山的北少林門人,南下的南少林門人在修行時遇到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佛,是什麼?是特指釋迦牟尼的一種稱呼?還是一種賢德盡具的思想境界?

未曾分裂前的少林,無人可以就這一分歧給出能夠自圓其說的答案,於是乎,矛盾開始出現。

元朝初年,這一矛盾開始極速加劇,最終,在元朝末年,少林中質疑佛之存在的門人南下,建立了南少林,自此,南少林奉行的教義開始漸漸有別於其他佛門寺廟。”

“原來南少林奉行的教義真的跟其他寺廟不同啊!我還以為是自己的錯覺呢?”

“經歷七百多年的發展,南少林而今的教義已經自成一派,他們信奉佛陀但從不認為佛陀高人一等。

在南少林的門人眼中,佛陀只是一種盡善盡美圓滿如一的思想境界,當一個人達到這種境界以後他便可以被後來者敬為佛陀。

南少林的教義認為,世間眾生皆可成佛,當然了,這一切都有個前提,求渡者需自渡,自助者方能得天助。

所以,南少林的和尚們在未曾明悟本心前,大多數會和普通和尚一般,遵守諸多清規戒律,藉以磨礪自己的心。

但一旦他們中有人勘破了自己的本心,他們的行為便會迥異與其他和尚。”

“原來南少林本代大師兄的心境如此厲害?想必,他應該和濟公一樣,是那種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大德高僧!”

見自己的家齊侄女一臉我悟了原來如此的表情,許老道的嘴角不由自主的抽了抽,你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家齊侄女兒,想要尋覓到自己的本心,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據我瞭解,南少林做到這一步的恐怕只有一個半。

南少林方丈戒嗔算一個,他師弟面壁只能算半個,餘下的和尚裡或許有不少實力強勁的,可明悟到自己本心的只怕一個也沒有。

另外,‘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一話可不是你認知中的那樣,這句佛偈要連上後面一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墮魔道’才行。

濟公看似癲狂實則滿腹經綸,雖信佛,卻更重人,他之智慧他之心性,數遍整個釋家都難以尋覓。

說起濟公,你還別說,道濟大師對於佛的理解跟南少林雖有一些出入,卻有六七成相似,或許南少林的教義裡就有這位大師的影子!”

談到理論性的知識,家學淵源的許老道談性立馬上來了,開始滔滔不絕地向陳家齊灌輸各種知識。

這些理論性較重的知識聽的陳家齊滿腦子漿糊,她有限的人生閱歷並不足以支援她去了解、開悟這些知識。

或許是靈光一閃,或許是迫於無奈想要轉移話題。

想要逃避知識灌輸的小神婆陳家齊抓救命稻草一樣,抓住了她引匯出來的另一個話題。

“許伯伯,那太一觀是不是也和南少林一樣,是那家大宮觀的門人因為理念不合來港島另立道統的?”

正在滔滔不絕的許老道被打斷後並未生出怒氣,而是認真的回答了陳家齊的問題:“依照我目前得到的資訊來看,太一觀應該與南少林不同。

具體情況,唯有等我去南少林登門拜訪過後才能確定下來,華夏姓王的修士家族數量可不小,在沒有得出準確答案之前,我可不能瞎咧咧。”

見許老道的注意力被轉移,陳家齊立馬出手攔了一輛計程車。

“許伯伯,南少林地處新界,沒有小巴直達,我們坐計程車去吧。”

略帶深意的看了一眼陳家齊,許老道點頭同意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