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先生留在錦州,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我留在錦州,只是想要我錦州的兒郎未來的路好走一些。”張萬里看著許錦年說道,“他們在錦州讀書,自然就不需要去帝都的驪山書院求學,不過他們同樣可以參加科舉。”
“你先回去吧,我還有幾節課要上!”張萬里看著許錦年說道。
許錦年走出青松學院,他看著在課堂裡面讀書的年輕人,看著正在授課的張萬里還有幾位年齡較大的夫子,然後走了出去。
其實大安各地都有學院,只不過這些學院都是收費的,而且授課的內容遠遠比不上驪山書院。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全國各地的學子不遠萬里來到驪山書院求學的原因。
從驪山書院走出來的學生,他們參加科舉中榜的機率比起其他的學院要大很多。
當然京都的住宿,吃飯,都需要大量的銀子,驪山書院並不提供住宿,所以能夠在驪山學院讀書的人,都是非富即貴的存在。
普通人的孩子想要進入驪山書院,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畢竟普通人是沒有辦法拿出一筆銀子維持一個孩子去京都求學的。
新政可以免除驪山書院的學費,但是沒有辦法免除周圍的住宿飲食。
畢竟大安朝堂就像張萬里說的那樣,很缺銀子,而銀子才是推行新政的重要因素之一。
張萬里講完課後,他看著學堂裡面的幾位學子,開口說道,“你們跟我過來一趟。”
青松學院的後院,張萬里看著站在自己面前的學生,“你們有什麼打算?”
“我想走科舉,然後進入朝堂。”
“我想進入大理寺。”
“我想進入青天司。”
“為什麼要進入青天司?”
“青天司跟驪山書院有關係,我想替先生討要一個說法。”
“討要什麼說法?”張萬里看著那位學生,“劉明,你要記得你為什麼來這裡讀書。”
“學生知道,讀書是為了讓錦州的學子有更好的路能走。”叫做劉明的學生開口說道,“畢竟想要推行新的政策,需要在大安朝堂中能夠說的上話才行!”
聽到如此大膽的發言,張萬里倒是沒有反駁,他看著其他兩位說道,“青天司的人來了,你們有時間可以交流交流!”
許錦年跟他的這幾個學生是同齡人,他們年輕人才會有更多的話題。
三位年輕人離開後,張萬里看著走來的幾位夫子,倒是沒有感到意外。
“青天司的人都來了,我們什麼時候回去?”其中一個夫子看著張萬里問道。
“回去沒有用,還是留在錦州比較好。”張萬里看著那位夫子說道。
“為什麼?”
“這就是答案,你翻開看看。”張萬里將一本筆記遞到那位夫子的手中。
夫子翻看手中的筆記,看著上面記載的內容,他的臉色越來越難看。
“這是真的?”
“許七年三年前給我的,他告訴我回到驪山書院沒有用。”張萬里看著那位夫子說道。
其實在三年前,齊春節就跟自己談過新政的事情,那時自己就做好回到驪山書院的打算了,要不是外面一個叫做許七年的年輕人要見他,跟他說了一些話後,他也不會堅定的留在錦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