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蒂也連連點頭:“少爺你忘了?我們以前都直接喝街區公共水井裡的水,每天都和這兩天的自來水一個味……”
萊昂納爾:“……”佩蒂的衛生意識還得抓啊!
不過他是這家的男主人,既然已經做了決定,剩下的兩人也只能聽從。
萊昂納爾想到要不要去邀請蘇菲,但這時他才忽然意識到,他並不知道蘇菲具體住在哪裡,只知道是第十區的朗克禮街,只能遺憾地作罷。
——————
三人的衣物都不多,很快就收拾好裝箱,然後乘坐公共馬車來到了巴黎的「聖拉扎爾車站」。
艾麗絲戴著黑色的面紗,遮去了大半的容貌,不過這是這個時代女性的常見打扮,並不會惹人注意。
她和佩蒂一樣,從未乘坐過火車,上次來巴黎也是坐教會的長途馬車,所以顯得有些興奮。
「聖拉扎爾車站」作為法國最大的火車站和交通樞紐,假期裡更是人滿為患。
這個時代法國的鐵路系統已經非常發達了,全國主要城市都有火車站,票價折算下來大概是8個生丁一公里,為了吸引乘客,經常會打折。
到達港口城市「勒阿弗爾」的車票是15法郎一個人,佩蒂則雖然只要8法郎,不過旁邊得再擠一個人。
萊昂納爾之前往返巴黎和阿爾卑斯都是坐火車,所以駕輕就熟地買好了票,領著兩人上車。
他買的是最便宜的三等座,座椅只有一塊木板和一層薄薄的、可以忽略不計的布墊,鐵軌上的每一處磨損、每一個介面,都能用屁股完整地感受到。
而且三等車廂離車頭很近,不時有濃煙、煤灰飄散過來,窗子關不及的話難免一臉黑。
當然還有刺耳的火車鳴笛聲——這個聲音遠聽悠揚浪漫,湊近了只會覺得耳朵嗡嗡響。
但是對於艾麗絲和佩蒂來說,這一切在乘坐火車、觀賞車外風景的新鮮感中,都顯得微不足道。
窗外一開始還是熟悉的巴黎城市風光,窗外是緩緩倒退的巴黎屋脊與教堂鐘樓。
過了一個多小時,綿延不斷的蘋果園和羊群就出現了——它們安詳地啃食青草,像法蘭西那些從不質問命運的鄉下人。
緊接著就是烏黑屋頂與花崗岩煙囪並排而立的諾曼村鎮,不時有孩子在鐵路兩旁追著火車跑。
整整行進了近7個小時,火車終於在下午4點,到達了「勒阿弗爾」的火車站。
三人拎著行李箱下車,然後又去火車站的衛生間裡把臉上、衣服上粘著的煤灰清洗乾淨,這才體體面面來到港口,排隊乘坐渡輪。
由於是復活節假期,來這裡旅遊的法國人不少,三人排了半個多小時的隊,才登上「聖米歇爾號」輪船。
萊昂納爾買的是5法郎一人的普通艙,有遮陽甲板或包廂的上等艙就要12到20法郎一人。
這也是艾麗絲和佩蒂兩人第一次乘坐大型的輪船,剛起航不久兩人就扶著欄杆一吐為快,臉色鐵青,躲回船艙裡休息去了。
萊昂納爾則十分享受地站在甲板上——海面翻卷著淡金色的浪花,頭頂鷗鳥盤旋,鳴叫聲劃破空氣,海風陣陣、沁人心脾。
在巴黎呆久了,簡直已經忘記乾淨的空氣是什麼味道了。
怪不得巴黎人一有錢,第一件事就是去郊區、鄉下買或者建造自己的度假勝地。
這時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兩位女士,我請你們吃牡蠣怎麼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