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任何協商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再不能指望維持和平了。法國受到了威脅,它將遭受最近荷蘭所遭受的命運,甚至可能遭到波蘭的命運。
4月20日,路易十六由全體大臣陪同來至議會。他說:“先生們,我到立法議會來,是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應當引起國民代表們注意。現在由外交大臣向大家宣讀他在國務會議上所作的關於我國政治形勢的報告。”
於是,迪穆裡埃發言,他歷述了法國對奧地利的不滿,曼圖亞、賴亨巴赫和庇爾尼茨各次會議的目的,奧地利為反對法國的革命而組織的同盟;奧地利的擴充軍備和公開庇護逃亡分子集團;奧地利在談判中的驕橫的言辭和拖延的態度,最後,他談到了奧地利最後通牒中提出的不能容忍的條件。
他根據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當時佛朗茨二世還未當皇帝)的敵對行動,根據法國國民所處的嚴重環境,根據法國國民所表示的不容許自身的權利遭受任何侵犯和破壞的真實願望,根據法國的尊嚴和安全的受託人路易十六的榮譽和忠誠,申述了一系列理由,作出了對奧國宣戰的結論。
這時路易十六以一種稍為改變了的聲音說:“先生們,你們方才聽到了我同維也納宮廷談判的結果。報告中的結論是我的國務大臣們的一致意見,我本人也已同意。這些決定符合國民議會曾經多次向我表示過的願望,符合王國各地多數公民的感情,他們每個人都是寧願挺身一戰而不願見到法國人民的尊嚴和國家的安全再受到侵犯和威脅。我事先已經盡了維持和平的一切努力。今天,我根據憲法來向國民議會提出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宣戰。”對國王的講話,會場裡掌聲不多,但當時那種嚴肅的氣氛,那樣重大的決定,卻使每個人感到激動緊張,寂然無語。
國王走後,議會決定在晚間召開特別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差不多一致地透過了宣戰的決定。
整個法國聽到這個訊息,都非常振奮。各區、市、各民眾團體紛紛寫了請願書:有的人召募軍隊,有的人自願捐獻,有的人制造長矛,全國好象一致站起來,迎接歐洲的進攻或者進攻歐洲。但是,熱情最終可以導致勝利,卻不能在開始時代替組織。
因此,戰爭開始時,在新召募的軍隊編成以前,只能依靠正規軍。當時法軍的部署情況是這樣:從敦刻爾克到於南格的廣大邊境上分成三大軍區,左翼是北路軍,從敦刻爾克到菲利普維爾,約有步兵四萬名,騎兵八千名,由羅尚博元帥指揮。
拉法耶特指揮中路,有步兵四萬五千名,騎兵七千名,部署在菲利普維爾和魏森堡防線之間。最後是萊茵軍,這支軍隊由三萬五千名步兵和八千名騎兵組成,由呂克內元帥指揮,配備在魏森堡防線和巴塞爾之間。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方面的邊防,由孟德斯鳩將軍負責,他的軍隊不多,但是這方面的危險也還不大。
羅尚博元帥主張採取守勢,守衛本國邊境。迪穆裡埃主張採取主動進攻,雖然他是外交大臣;但由於他負責指揮軍事,他就使他的計劃透過了。這個計劃是急速進攻比利時,比利時這個省曾於1790年試圖擺脫奧地利的桎梏,取得一時的勝利,隨後又被更強大的軍隊鎮壓下去了。
迪穆裡埃估計愛國的布拉班人(比利時人)會把法軍進攻看作解放自己的途徑而予以支援。
為此,他佈置了三路進攻。在羅尚博元帥麾下指揮佛蘭德方面戰鬥的兩個將軍,泰奧巴德·迪龍和比隆,一個奉命率領四千人從里爾向土爾內挺進,另一個奉令率領一萬人從瓦朗西安向蒙斯挺進。
與此同時,拉法耶特率領他的軍隊的一部分從梅斯出發,經斯特內、色當、梅濟埃爾和吉維,以強行軍向那慕爾推進。但是,要實施這個計劃,要求軍隊有善於適應的素養,而他們沒有;要求指揮官們密切配合,這也很困難。此外,為採取這樣的作戰行動,進攻的主力部隊也不夠強大。
4月28日,泰奧巴德·迪龍的軍隊剛越過國境線和敵軍相遇,就驚慌失措。有人在隊伍中大喊“趕快各自逃命!”迪龍被部下帶走並且殺死了。比隆的軍隊也在同樣情況下發生了同樣的事情,比隆不得不狼狽退回原地。
拉法耶特經過幾天艱苦行軍,走了五十法裡抵達布維訥,聽到瓦朗西安和里爾方面失利的訊息;他看出進攻的目的已無法達到,認為除了撤退沒有別的辦法。
羅尚博對於給他下達的絕對命令非常不滿,其中規定的措施既是魯莽滅裂,又互相脫節。他不願再充當一個被動的工具,而被迫把自己應有的指揮權交由大臣們隨意支配,因此他辭了職。從此以後,法軍又恢復了守勢。
整個邊境就只分為兩個軍區了。從海濱至隆維的軍區由拉法耶特負責,從摩澤爾河到汝拉山的軍區由呂克內負責。拉法耶特把左翼交給阿爾杜爾·迪龍指揮,他的右翼與呂克內軍相接,呂克內軍在萊茵河方面的代理負責人是比隆。我軍就是在這種部署下準備迎擊反法聯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