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1792

第473章

3千共和軍加上4千藏軍組成的討伐軍,從乃堆拉山口而出,進入了西里西古走廊和藏南地區。

緬甸大軍也進入了阿薩姆地區,這個在英緬戰爭中被奪走的地區。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採用的是直接管轄和公司藩屬國制度,把印度分成了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兩個部分。

到1836年時,除了北方臨近阿富汗地區的錫克王國之外,其他地區已經都落入了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之下。近500個印度土邦,佔據了印度半島四分之一的人口及五分之二的土地。

而原本平行的孟買、馬德拉斯、孟加拉三個省督管理區,也合併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印度總督區。

隨著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殖民統治的擴大,英國也開始從東印度公司手中接受對印度統治的權力。

原本獨自掌握印度殖民事務的東印度公司董事會,也讓位給了議會監督局。

議會監督局由6人組成,包括一名主要的國務大臣和一名財政大臣,東印度公司董事會下達的一切命令、信件、政策,都必須經過議會監督局的認可之後才能下發。

英國對於印度人民的掠奪分為直接掠奪和經濟掠奪兩隻方式,就算是那些臣服於公司的印度王公也一樣不能倖免。

公司的職員們隨意的更改,那些土邦每年上貢的年金數目,向他們勒索額外的好處,並進行高利貸業務。

而東印度公司壟斷商業貿易的政策,也使得一向有經商傳統的印度商人們紛紛破產,受害最深的就是孟加拉地區的印度人。

當共和軍攻進了孟加拉之後,當地的印度人頓時倒向了中國,不管是土邦的王公和是底層的民眾,都想要趕走英國人,換上一個溫和一些的統治者。

英國人終於為他們殘暴的殖民統治付出了代價,短短一個半月之內,比哈爾邦以東地區不再屬於英國人的統治之下,而恆河三角洲地帶,也只剩下了加爾各答以西地區。

從孟買、馬德拉斯而來的英國支援艦隊,兩次被林光南擊敗後,加爾各答的海上通道終於被共和國封死了。

緬甸軍的統帥班都拉不顧及共和國的反對,在獲得了阿薩姆邦之後,又進入了梅加拉亞邦,意圖染指孟加拉地區,這顯然引起了林光南的警惕。

而緬甸奪回了阿薩姆邦之後,以王弟沙亞瓦底王為首的緬甸貴族認為,應當把這些土地歸還給被英軍趕走的緬甸貴族們。

而班都拉則想要把收復的土地分給自己的部下,在仰光的緬甸國王,在國策顧問方雲的建議下,準備在新領土上實施國王直接統治的郡縣制度。

班都拉控制的軍隊足有6萬人,是緬甸新軍的三分之二兵力,他在奪取阿薩姆邦之後流露出來的野心,頓時引起了共和國、緬甸貴族們的反感。

在雙方的推動之中,班都拉在進攻梅加拉亞邦重鎮西隆時不幸戰死。

隨著班都拉的去世,緬甸軍方勢力頓時土崩瓦解,對於阿薩姆邦的處置很快就得出了結論。代爾崗以東按緬甸舊制處置,以西則推行緬甸王國的新政。

從大吉嶺到吉大港之間的廣大地區,包括孟加拉、大半個梅加拉亞邦都納入了共和國的領土。共和國還擁有布拉馬普得拉河上自由通行的權力。

掌控了海上控制權的共和國海軍,再次運送了三個師抵達了加爾各答以西的巴拉索爾,並以此為基地突破了西孟加拉地區的英軍防線。

一時之間加爾各答受到了3面圍攻,東西陸地和南方的海面,都已為共和軍所控制。

原本還以為共和軍的攻勢不會越過加爾各答以西地區的英國殖民地官員們,頓時大驚失色。

相比較起遠隔萬里的英國,共和國的補給顯然更為方便。雖然英國在印度有近20萬軍隊,其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為英國人。但是這隻軍隊散佈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印度,簡直就是印度洋上不起眼的一朵浪花。

先不說這隻軍隊還要負責鎮壓各地印度民眾的叛亂,單單是把他們集結起來,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特別是軍力最為雄厚的孟加拉地區被佔據了大半之後,英國對於印度半島的統治立刻變得虛弱下來了,不少地區的王公和民眾開始爆發起義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