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7年12月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及黑森地區宣佈加入萊茵同盟,1838年1月法軍收復了漢諾威王國,英軍被迫退入了荷蘭。
路易.查理以荷蘭未能保持中立為由,下令法軍進攻荷蘭。同時他親自帶著7萬人進入了普魯士王國,試圖同拿破崙在柏林城下匯合。
在這種狀況下,英國、荷蘭、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再次結成了第十二次反法同盟。
英國積蓄了10多年時間,建成的第一隻蒸汽鐵甲艦艦隊衝出了海峽,在大西洋上同法國的艦隊進行了第一次蒸汽鐵甲艦之間的海戰。
英國研發出來的鐵甲艦,除了速度稍稍落後於新法蘭西軍艦外,在其他方面上暫時看不出有弱於法國軍艦的地方。
由於雙方都是鐵甲艦,不管是英國海軍新研發的栗色火藥,還是新法蘭西一直使用的硝化棉火藥,都無法擊穿對方的防禦。
兩隻艦隊奮戰了一天,誰都沒有取得任何戰果。這場戰爭預示著,隨著鐵甲艦的出現,舊式的大炮已經不能滿足於海戰的需要了。
海軍需要一款可以擊穿鐵甲艦防禦的海軍大炮,想要一炮擊穿鐵甲艦的防禦,就必須增大火藥的威力、增大火炮的口徑,和提高大炮的膛壓。
新法蘭西雖然已經有了合適的猛炸藥,但是對於能夠忍受猛炸藥膛壓的火炮製作上,還處在摸索階段。
英國人對於這場戰爭的檢討認為,除了研製新式海軍大炮以外,皇家海軍應當透過增加鐵甲艦的數量,力圖在海戰中以軍艦數量壓倒法國艦隊,從而取得勝利。
和英國本土優質的鋼鐵而言,法國鋼鐵廠雖然透過新工藝提升了鋼鐵的品質,但是先天雜質過多的法國鐵礦,始終不適合於修建鐵甲艦的材料。
優質的瑞典、挪威鐵礦,卻因為英國海軍的封鎖,及瑞典的可疑態度,無法運輸到法國本土。
這就使得法國的鐵甲艦,主要是向新法蘭西的造船廠進行訂購了,雖然這促進了新法蘭西鋼鐵業同造船業的再一次提升,但是不到900萬人口的新法蘭西,也只能勉強同3200萬人口的英國維持著相同的造艦速度。
這也就讓英國在這場造艦比賽中略佔了上風,英國首相墨爾本勳爵一旦意識到,英法兩國在海戰上暫時無法分出勝負,他便把目光放在了印度和澳大利亞。
墨爾本勳爵很清楚,一旦戰爭進入到了持久戰,那麼維持英國經濟的印度,及填飽英國人肚子的澳大利亞,就成為了支援英國繼續戰鬥下去的支柱。
在他的命令下,在歐洲戰場上已經沒有用武之地的混合動力軍艦,共計27艘,被派往了印度和澳大利亞殖民地,以維持這兩個殖民地的安全。
同時一名英國特使將出使中國,墨爾本勳爵希望能同中國停戰,因為聯合王國不能同時支援兩場戰爭。
墨爾本勳爵對於派去談判的特使如此說道:“只要能夠保證印度的大部分,還有英國商船在亞洲的自由通商權力,那麼我們可以認可中國人對於孟加拉邦以東、以北地區的權力,並不介入中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爭行動。”
“可是首相閣下,那不是等於把南亞的控制權力交給了中國了嗎?有如此龐大的皇家海軍的出征,我並不認為中國人可以抵擋住我們的進攻。”
“問題在於,這場戰爭要持續多久?不列顛需要的是把印度、澳大利亞的資源運回國內,把歐洲的戰爭支援下去,而不是把亞洲殖民地的資源投入到同中國人的漫長戰鬥中去。
中國人可以從孟加拉一直撤退到馬六甲海峽去,甚至於他們可以撤退回本土,只要戰場離開中國越近,這場戰爭對我們就越不利。
就在印度結束這場戰爭,趁著中國人的海軍力量還不足以控制印度洋的時候…”
皇家海軍一隻艦隊衝出海峽,消失在大西洋的訊息,頓時讓法國和新法蘭西的海軍陷入了緊張,他們生怕這隻艦隊分散後,襲擊從新大陸到歐洲的商船航線。
英法兩國的海軍都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優勢,雙方為了保證大西洋上的航行安全,都選擇了妥協。
1838年3月,英國同法國政府簽署了一份大西洋航行協議,約定雙方在大西洋範圍內不攻擊對方無武裝的商船。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這個1823年才由約翰·奧克斯力探索出布里斯班河和摩頓灣而被英國人瞭解的地區。1824年,新南威爾士殖民地的行政長官決定在這裡建立流放營地。
1829年,這個營地就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大的流放犯監獄,達到了1000餘人。而自由殖民者也開始在摩爾唐海灣方圓80公里的地區進行定居。
1834年此地設立小鎮並命名為布里斯班,但是當地政府不准許自由移民開墾荒地得政策,導致此地的人口一直沒有超過2000.
當十河岸次郎踏上這片土地,看著遠處的山巒、近處夾雜著鮮花如同織錦一般的草原,及身後蔚藍的如同藍天一般的海洋,他的心情一下變的非常輕鬆了起來。
“這麼美麗的地方,怎麼可以讓那些英夷糟蹋,這裡應該成為日本的國土。”薩摩藩出生陸軍少將山田清安在他身邊讚歎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