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了~”
吏部尚書黃繼、兵部尚書何灌等大宋忠臣良將得到訊息,暗叫不好疾奔去找李綱和張叔夜。
眼下燕王不在東京,要想壓制此事,惟有李綱和張叔夜。
這些大宋的忠臣良將並不想發生此事,至少不能以這樣的方式發生,這對趙氏皇族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
宗澤得知此事,一下陷入到權衡中。
是壓下此事,還是趁勢而為?
“好,太好了!”
馬擴、霍安國、馬政、孫進忠和盧俊義等顧誠心腹得知訊息,紛紛大喜過望。
這下好了,趁此機會拿下趙氏,讓燕王黃袍加身,大家好名正言順封侯拜將。
主公雖說以燕王之尊主持朝政,終歸名不正言不順,大傢伙怎麼說都有個叛逆的名聲背在身上。
有這個名聲負擔,怎麼都不會舒服。
時刻都有做賊的感覺。
馬擴興奮地叫道:“有了這半年的過度,主公已經累天下名望,如今水到渠成,正是主公黃袍加身的最佳時機。”
“沒錯,此時不擁戴主公登基稱帝,更待何時!”
霍安國等人摩拳擦掌,興奮得鼻涕泡直冒。
馬政問道:“子充,你腦子靈活,當下咱們該怎麼做?”
馬擴叫道:“訊息散播出去,就說大燕興,顧氏皇。”
霍安國沉穩,問道:“是不是要事先跟李張二相公商議一番?”
馬擴沉聲道:“眼下主公聲望一時無兩,百姓渴望主公取宋而代之的心思甚烈,文武百官夾在其中苦不堪言渴望解脫。
不趁此機會坐實君臣名分,若主公北上伐遼時趙氏在後方生事,將會危急全盤局勢。”
馬擴還說,此番如果不順勢而為,對軍民士氣會是一個沉重打擊,有損主公的聲望,也會讓百姓鼓舞起來的信心受到巨大打擊。
百姓們會以為主公不取宋而代之,是想還政於趙氏,而趙佶這個昏君傷透了百姓之心,連帶整個趙氏皇族都讓百姓感到絕望。
神武軍將士,一旦以為主公會還政於趙氏,害怕受到清算,就會變得首尾兩顧,必然軍心盡失。
最後一點,馬擴不相信李綱和張叔夜會趁勢篡宋。
馬擴的解釋,大家深以為然。
“大燕興,顧氏皇。”
這句口號,開始席捲全城,繼而席捲天下。
-----------------
徐處仁走後!
李綱和張叔夜在商議下一步的施政舉措。
二人在官吏選拔任用上產生了分歧。
就目前而言,肅貪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但肅貪所引發的後果,還是超過了二人的預估。
百姓們對昏君奸臣提拔起來的貪官汙吏深惡痛絕,促使肅貪越來越嚴,這導致了巨量的貪官落馬,致使準備接任的官員不足。
張叔夜認為,對於一些犯錯不大,主觀犯罪意識不強的官員應該網開一面,給其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並且舉例,在隋煬帝手下只會溜鬚拍馬的官員,到了唐太宗手上就成為賢臣。
張叔夜還拿自己舉例子,在當時昏君昏庸,奸臣把持朝臣排除異己的情況下,不想同流合汙,就得慘遭打壓排貶。
但李綱始終認為,貪汙犯罪只有零次和無數次,雖說有人會浪子回頭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但這只是個例。
不能因為小機率的事,從而致使整治吏治全盤崩潰。
會讓貪官們認為,只要認錯又可以重新當官,用不了多久就會貪念再起故技重施。
更會讓百姓們認為,肅貪只是官官相護做做樣子,這必將致使百姓對燕王產生不信任感。
就在兩位宰相爭得臉紅脖子粗的時候,徐處仁搶先一步跑來告知了事情經過,並請求二位相公立即出手,將這件事壓下去,爭取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李綱和張叔夜聽了事件經過,臉色變得凝重起來。
二人沒有立即答應徐處仁的請求,而是迅速地權衡利弊。
就在二位相公即將做出決斷時,宗澤來了,說道:“時不待我,順勢而為,天下一心。”
時不待我,順勢而為,天下一心。
唯有這般,才能讓天下軍民眾志成城地聚集在燕王身邊,同仇敵愾地抵禦外敵,進而吞遼滅金天下一統。
“大燕興,顧氏皇!”
汴京城迸發出聲聲驚雷般的吶喊,全城的軍民百姓陷入到狂熱的喜悅中。
有人歡喜,就有人憂。
趙氏皇族紛紛嚇尿,一個個如喪考妣。
在燕王府央求妹妹福金救命的趙桓,聽到府外傳來的聲聲吶喊,直接就嚇得癱倒在地。
趙福金也沒想到,只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在這非常短的時間裡,致使局勢突然到了這般境地。
既然如此,那就順勢而為。
為母則剛的趙福金再也沒有了任何膽怯。
在大勢面前,趙福金見趙桓這般模樣,反而沒有了輕視之心,扶起趙桓道:“兄長且寬心,小妹絕不會讓兄長有事。”
“罷了~”
何灌、徐處仁等大宋忠臣良將見大宋氣數已盡回力無天,只得認命。
“好了,這一切終於結束了!”
被趙佶逼得要瘋的中立派大臣,盡皆鬆了一口氣,卸下一塊壓在心頭上的大石,整個人都變得輕鬆起來。
顧氏取代趙氏成為天下之主已成定局,那麼就投身於新朝中。
全城官民百姓神情振奮,等待著某人的到來。
-----------------
顧誠只是想要回京收拾一下老丈人,萬萬沒想到,局勢一下突變如此,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心理準備。
隨行的親衛營、掌旗營等親信部眾,完全不再聽從顧誠的命令。
大傢伙裹挾著顧誠來到陳橋驛,在當年宋太祖黃袍加身的地方,如法炮製地給顧誠披上了黃袍。
“參見吾皇,吾皇萬歲!”
所有人都跪倒在顧誠的面前。
岳飛同樣拜倒在顧誠的面前,這位青年到了這般時刻,心中的枷鎖也不翼而飛,整個人也變得輕鬆起來。
“都起來吧!”
顧誠心潮澎湃,這一刻,千言萬語無法表訴心中感慨,作為熟悉歷史又身懷責任感的穿越者,隨之升騰而起的是沉重的壓力。
帶領華夏民族屹立於世界之巔,讓龍的傳人不再遭受苦難……
-----------------
宣和四年,八月十八。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舉城官民百姓的歡呼聲中,顧誠取代趙氏登基稱帝。
建國“天漢”。
改元“匡復”,為匡復元年。
冊封趙福金為天漢皇后。
冊封顧煥為天漢皇太子。
扈三娘和瓊英冊封為貴妃。
秀兒冊封為淑妃。
冊封顧盼為長樂長公主。
趙佶為安樂王。
趙榛為安居王
趙桓為成國公。
其餘趙氏皇族,大部分貶為庶人,少部分封爵公侯伯子男。
顧誠再一次的改革官制,設立內閣制。
決策權把持在皇帝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