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如今經常能見面,所以靈兒也沒有之前的不捨了,只是笑著擺手告別。
~~~~
一個月之後,拜師大典順利的舉辦,結果也十分的順利。
便是正四品的知府,也抽空露了個面,讓王遠看見了自家這便宜師父的人脈。
在這之後,王遠更加感覺到不同之處。
以前王遠在府學,也只是一個小透明,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他這個神童,但是府學裡的神童沒有二十,也有十八的。
含金量降低了不少。
不過看到王遠拜了徐璠為師,態度立刻就轉變了,羨慕嫉妒恨什麼的,王遠都能感受的出。
嗯!也有可能是這些人以為王遠年幼,所以毫不隱藏的原因。
當然好處也是有的,那就是徐璠的親自教導。
雖然徐璠並沒有考上進士,但是他再怎麼說也是舉人,而且還有個做尚書的父親,學識自然是不差的。
教授知識的水平明顯提高了一大截,和以前陳夫子的照本宣科不同,徐璠的講解深入淺出,王遠理解的很快。
而更大的好處,就是王遠可以隨意翻閱徐璠的藏書,這可是連徐元春都沒有的待遇。
……
徐璠的指導,對王遠學習經史子集的幫助還不是最大的,有了徐璠之後,王遠可以時常知道朝廷的動向。
到了徐家這個層次,從邸報瞭解朝廷的事情只是最基礎的,更重要的就是大家族自己的情報組織。
當然不是錦衣衛這種,而是大家族遍佈天下的旁支子弟和產業。
而徐璠這裡獲得的情報還更加高階,畢竟他父親徐階是禮部尚書,家書中偶爾露出來的訊息,都不是普通人能知道的。
這對學習策論有很大的幫助,畢竟策略需要根據時政處理。
但是在學習策論的時候,徐璠的教導打破了王遠的幻想。
按理來說王遠有後世的記憶,解決一些時政問題不是很簡單嗎?
但是結果卻是不盡如人意。
王遠以為的策論,是幫朝廷解決國家大事,只要提出的方法可行並且高效,那排名就高。
但真正的策論不講實際,講的是聖人道理,你只不過是普通的學子,要那麼多辦法有什麼用?何況還是以前沒有的辦法。
比如如何治理洪水?
根據現代人看來,疏散群眾、堵住缺口、喝熱水、注意保暖……
但是結果?
王遠第一次就是這樣寫的,不過被徐璠狠狠的批評了一頓。
“黃口小兒安敢妄議國家大事,且先不說你這些舉措是否有用,便是有用,那又如何?
誰人敢實行你的計策,若是出了問題誰來擔責?更重要的是發生瞭如此天災,是何人的錯誤。”
聽到這王遠就明白了,沒有真正的實行,他的這些計策也只是紙上談兵,不被所有人接受。
更重要的是王遠聽懂了最後一句話,自古天災便是君王失德,所以先要確定是誰的錯誤。
第二次王遠就寫道:“……君王當自省其身,官員當戮力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