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曉,我朝舉人功名便可以做官,幼衝之齡登臨高位如何服眾啊。
四年前考中進士的張居正,便是和你一般的神童,他在十三歲鄉試的時候,本已上榜。
但當年考官在得知張居正年齡時,便以小兒年幼心性不定為由,將他黜落。你如今年歲更弱,焉知此次考官不會黜落於你。
更何況你此次是以縣案首得中秀才,若是鄉試不第,教旁人如何看,傷仲永之事就在前朝(zhao)。”
“如此確是小侄心急了,不過小侄本打算一鼓作氣向上考的,一鼓作氣再而衰,這一番停頓豈不是自傷士氣。
更何況小侄需要停多少年呢?也是等到十六,方可考取不成?”
“不錯,非得如此不可,你富有春秋不必著急。你如今乃讀書人,十六及冠雖然早了一些,但也是可以接受的。
待及冠之後便是成人,屆時學識達到,自然無人阻攔了。
而且賢侄雖然在聖人精義上學識頗豐。可在其他方面卻是差了一籌,鄉試之後還需要考其他的內容,法律、詔誥、經史……
會試、殿試的時候,更重視的乃是策論、時政,這些皆需刻苦學習。
就以張居正為例,其十六便已中舉,可直到二十有三,方才得中進士。”
聽到這裡王遠也明白了過來,這是想讓他在鄉試前的六年,將之後的內容全部學習到位。
但是這又出了一個問題,策論、時政這東西不是一般人能學的,府學不會教授這玩意兒,因為鄉試不會考。
其他人鄉試過後,想要學習時政,非得了解天下大勢不可。
瞭解的途徑只有兩個,其一南京或北京的國子監,這裡自然能學習的。
其二,朝廷會經常送來邸報,從這上面就能瞭解到天下大勢,藉此也可以學習朝廷的態度。
不過這兩個,就不是一般人能接觸到的。
國子監只有貴族子弟才可進入,除此之外那就是舉人了,王遠根本就進不去。
至於抵報……更是隻有官員才能獲得。
想通了這一切,徐璠的想法,王遠也可以猜測出來了。
又要讓他提前學習,但是他自己又沒有門路,該怎麼辦?
無他,拜師爾!
念及至此,王遠也沒有猶豫,推金山倒玉柱般拜倒在地,哭道。
“徐伯父容稟,小侄家境貧困,父母供奉小侄於府城讀書,便已耗盡心力。
本想盡早中舉,也可反哺父母養育之恩,怎料世事艱難,為之奈何?
小侄乃家中唯一讀書子,上無名師教導,下無大族供給,為之奈何?
雖有心科舉,然無抵報、名師指導,為之奈何?
還望伯父憐小侄向學之心,不敢奢望能拜之為師,只望能在伯父閒暇之餘指點一二,便已心滿意足。
若伯父能容小侄之期盼,日後必晨安暮省,待之如父,伺候於身左。”
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