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明確錯誤肯定不是嘉靖的,嘉靖有古聖王之德行,實乃千古流芳之明君。
如今遇到的那些災難,只是上天給予的考驗。
君不見軒轅皇帝之前天下一片戰亂,君不見禹帝之前天下皆乃澤國。
其次出了問題肯定是要有人背鍋的,而這個人不能是朝廷高官,因為到了四品以上,不管是嚴黨還是清流,都是嘉靖親自任命的。
不管罵了誰,都會讓嘉靖顯得識人不明。而且這對王遠未來發展也極為不利,所以也只能罵些地方官。
沒錢定然是地方官貪汙了、旨意無法完全實施定然是地方官欺上瞞下、出現災情必然是地方官治理不善導致冤情……
當然還要不留痕跡的,責罵嚴黨權力過大,這是在清流一方的政治正確。
最後,還需要說出幾點改革的辦法。
因為有徐階這個嘉靖身邊的近臣,王遠對於嘉靖有哪些方面的想法,自然是一清二楚。
不過去掉那些不能寫的,比如修建道院祈禱。
王遠大筆一揮就是【革新三法】
第一就是禮儀方面的革新,嘉靖剛登基便掀起了大禮儀之爭,對於禮儀的看重自然是非常大。
只要能在這方面改的順了嘉靖的意,立刻鎖定排名靠前。
第二堅定不移的禁海,王遠提出了衛所,除了在岸上要防住倭寇來襲,還需要有一定的船舶可以海面上攔截。
這改革簡直是扯淡,完全就是寫出來看的。給衛所所增加船舶出海,簡直就是開玩笑。
先不說衛所有沒有海戰的能力,就說海岸線綿延數千裡,怎麼可能是一點船舶就能防得住的。
王遠之所以這樣寫,就是知道嘉靖十分討厭南邊的倭寇,否則就不會有從最開始的朱紈到現在的胡宗憲,打了整整十多年的抗倭之戰。
不過給衛所配船支,也是必要之事,海軍不是一時半刻培養的出來的,向來就有百年海軍的稱呼。
王遠既然來了大明,那日後肯定要擴充套件海外,提前讓衛所一些官兵感受海軍也是必要之事。
第三改稻為棉,沒錯就是在那個嚴黨改稻為桑政策失敗後,清流推出的改稻為棉。
改稻為桑本應該是最好的政策,但是嚴黨執行方面出了問題,良政變惡政。
他比改稻為棉獲得的利益更大,但是也因為利益太大,日後肯定會使嚴黨來接手。
嚴黨也肯定會搞的天下一片亂象,到時候提出這個策略的王遠,肯定會受到牽連。
不過如果是變成改稻為棉又有不同,在改稻為桑失敗之前,嚴黨是不可能考慮他的政策。
改稻為桑失敗後,那就更不用說了,到時候嚴黨就自顧不暇了。
革新之策再寫更多的話就不好了,寫三個方面是正好的。
簡而易見的,王遠寫的三個革新之策,除了第一個其餘兩個都沒有實施的可能性。
不過這個倒是無妨了,王遠需要的只是寫出來並且寫得精彩,實施的問題就不是他該考慮的了。
………
在王遠精心書寫的時候,一行人也進入了殿內。
沒錯,正是遲來的嘉靖。
不過官員們和考生,倒是看不見嘉靖的樣貌,嘉靖直接從後門進入了屏風。
因為動靜太小,王遠這些靜心思考的考生根本就沒發現,如果不是突然聞到香味和看到身前的陰影,都不知道有人站在後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