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聽後,也不再繼續回憶,端起飯碗就對著眾人說道:
“好好,是阿爺的錯。給大孫餓到了,咱們快吃飯吧,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說。”
看到爺爺動筷,眾人也就不再停頓,狼吞虎嚥了起來。
有一點值得一提,家裡的米飯並不是單純的米,而是夾雜了穀糠的米飯,甚至很多都是沒有脫殼。
一碗米飯,三成都是穀糠。
那穀糠哪怕是煮熟了,也是堅硬異常,難以下嚥。
這倒不是沒辦法去除穀糠,而是捨不得去除。
甚至有時候糧食不夠吃時,還要特意夾雜一些穀糠進去。
純粹的大米那叫精米,可不是農家子吃得起的。多放一成的穀糠,那便少放一成的精米。
王遠家還算可以,精米佔比足有七成,普通百姓家一般都是五五分成。
怪不得古代講究細嚼慢嚥,你要是沒有嚼碎直接嚥下去,怕是能給嗓子拉壞。
伴隨著夕陽,一家人美美的吃了一頓晚飯。
吃過晚飯,也不是一天工作的結束,憑藉略顯昏暗的天色,一家人都在院子裡,編竹籃、草鞋、刺繡等手工品。
…………
因為家裡的屋子不夠,父母便將他們的房間,用一塊木板隔成了兩個。
父母居住在裡面那間,王遠和他的三個姐姐擠在外面的那間。
這兩個屋子空間都很小,只能放下兩個床,堪堪擠下四個孩子。
王遠躺在三個姐姐的夾縫中,感受身下堅硬的木板,胃中翻天倒海的酸水,不由的感到悲從心來。
這穿越實在是太苦了。
吃住根本就沒有保障,除了農忙還可以看見油水。
農閒時候別說油水,連幹米飯都吃不著,只能天天喝粥。
想到這裡,王遠科舉的心就更加堅定,沒錯王遠打算讀書,打算科舉。
普通的農民,根本就不像後世人想象的那樣,十分自由,沒有九九六。
就說王遠一家,雖然土地是自己的,但是種什麼卻要聽里長、族長的。
雖然田稅很低,僅僅二十稅一,但是賦稅很高,尤其是人丁稅,生的孩子如果太多,根本就養不起。
如果僅此之外,那麼還無所謂。
更他媽折磨人的,是徭役制度。
免費給朝廷打工,尤其是朝廷還不管伙食,去一次得舍掉半條命。
王遠可沒有吃苦的打算,他可是要當官老爺的。
當然這件事著急不得,還需要一個恰當的時機,王遠才能提出讀書。
而王遠覺得,明天那個神醫到來,就是這個時機。
懷抱著對未來的無限暢想,王遠漸漸沉入了夢鄉。
~~~~~
“阿爺,你剛剛說神醫叫什麼名字來著?”
第二天中午,王遠一家人便在村口,迎接即將到來的神醫一行人。
而有些好奇的王遠,便向自家爺爺,詢問了神醫的名字。
誰知竟得出了一個,讓他驚喜交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