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教規鬆弛。
諸多教官怠於職守,教學敷衍,考核形同虛設,學生即便庸碌,亦能安然結業,求學熱情消磨殆盡。
臣曾聽聞,有教官數月不曾踏入監中,學生課業無人督導,遇到疑難問題也無處請教。
如此這般,學生們如何能學到真正的知識?又如何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
其三,奢靡成風。
部分監生出身富貴,沉溺享樂,攀比成習,不思進取,不僅荒廢自身學業,更將不良風氣蔓延至整個國子監。
美酒佳餚、華服駿馬,在監中屢見不鮮。
他們相互攀比誰的衣服更華麗,誰的馬車更奢華,全然忘卻了治學初衷。
這種奢靡之風,如同瘟疫一般,侵蝕著國子監的每一個角落。
其四,勳貴子弟肆意妄為。
此輩憑藉蔭封入監,多有頑劣之徒,打架鬥毆、曠課逃考之事屢見不鮮,國子監清譽受損,賢才望而卻步,淪為烏煙瘴氣之所。
臣還聽聞,有勳貴子弟在監中豢養惡僕,橫行霸道,欺壓其他學子。那些寒門學子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長此以往,國子監將再無賢才願意前來。
微臣願竭盡所能,重塑國子監昔日輝煌,使之重為朝廷儲才之地。”
“既然如此,愛卿勉勵為之便好!”
對於這些問題,嘉靖當然清楚,而且瞭解的比王遠更深刻,但是他卻無心改變這一切。
所以聽了王遠的話,只覺得有些無趣。
聽王遠說完,正準備打發他離開,就在這時王遠繼續說道:
“陛下可曾聽過孟母三遷的事情?”
嘉靖這下來了興趣,知道王遠後面還有話語沒說完:“自然知曉!不過這和國子監有何關係?”
“這自然是有關係的,孟子的母親為給孟子提供良好學習環境,三次遷居,最後搬到學宮附近。
此外,齊國稷下學宮周邊因求學者眾多,房價較臨淄其他區域高出2到3倍。
到了漢代,太學設立後,長安城南形成“槐市”學術圈,太學周邊住宅月租是普通民宅的3倍,且需“先納質錢二千”,開創了中國古代教育地產金融化的先河。
由此也能看出,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對於學子十分重要。
而到了我朝也是這般,國子監附近的房價,可是京師其他地方房價的三至四倍之多!”
這下嘉靖果然被吸引了注意,對於各地房價不同之事,嘉靖還真沒仔細思考過。
現在仔細琢磨一番,也覺得是個商機:
“愛卿的意思是在國子監附近多買些房產,賣給那些在國子監的學子?”
王遠緩緩搖了搖頭:“非也,孟母三遷的故事人人都知曉,國子監附近的房價依然很高,便是買來重新賣出,恐怕也賺不得多少銀錢。
更有甚者,那些買了房產之人恐怕也並不想脫手。畢竟哪家沒有想科舉之人?”
其實王遠這也沒說實話,國子監現在的房價還不是最高的。
畢竟王遠的改革辦法有很多,只要把國子監的種種惡習改掉,聲望大增之後想來讀書之人只會更多。
其次將入學名額和學區房掛鉤,國子監附近的房價,至少能漲上十餘倍。
不過王遠卻不想這樣做,因為這只是一錘子買賣,賣完了房子可就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他王遠可想在國子監這位置上,多待上幾年。
當然,更重要的就是,王遠不想和其他人發生利益衝突。能在國子監附近買房的都是哪些人?
勳貴、外戚、官員,當然可能還有少部分大商人……
這些哪有好相與之人,哪怕是大商人,他們能在官員、勳貴、外戚中搶下部分房屋。
那必定是有靠山之人,王遠也犯不著得罪他們。
嘉靖聽後興趣更加濃厚,既然和他想的不一樣,莫非還有其他掙錢的門道?
“先前聽愛卿所說,是打算改變國子監如今的風氣,不知愛卿打算如何更改?”
“欲改國子監積弊,需從三方面著手。”王遠清了清嗓子,有條不紊地說道:
“其一,整飭師資。
如今國子監教官多為老翰林,雖飽讀詩書,卻鮮有聲望。學問之道,非朝夕可辨,故而學子多有輕慢。
微臣欲廣徵民間大儒入監,定期舉辦講會,以辯明學識,令學子知曉師者之淵博。”
嘉靖皇帝微微眯眼,思索片刻,提出疑慮:“民間大儒雖有學問,然無官身,恐難服眾。且若大量啟用民間之人,朝堂之上恐有非議。”
王遠早有準備,朗聲道:“陛下聖慮深遠。微臣以為,可先聘其為客座講師,以觀其教學成效。
若確有真才實學,再奏請授予官職。如此循序漸進,既可得賢才,又可服人心。
且民間大儒不拘泥於傳統教學之法,或能為國子監帶來新的氣象,激發學子的學習熱情。
再者,此舉亦可向天下彰顯陛下求賢若渴之心,必能引得更多有才之士為朝廷效力。”
嘉靖皇帝滿意地點點頭,示意王遠繼續。
“其二,嚴立規制。
如今國子監管理混亂,教官曠職,學子放縱,卻無懲處之法。微臣將制定嚴明校規,對師生一視同仁。
違規者。
輕則罰抄經典、作悔過書。
重則記過、除名。
同時,在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之下。
再設甲、乙、丙、丁四院。
新生入丁院,若能三次名列前茅,便可升院。入甲院者,若是透過六堂考核,便可入六堂學習。
為防學子懈怠,連續三月末位者,降院處置。
如此一來,學子們便有了明確的目標與競爭意識,學風自會煥然一新。”
“如此嚴格,恐遭牴觸。尤其是那些勳貴子弟,恐怕不會輕易服從。”嘉靖皇帝似有疑慮,皺起了眉頭。
王遠神色堅定:“陛下,嚴師方能出高徒。若不加以約束,國子監難有起色。
且學子皆為求上進而來,只要規則公正,必能服眾。
臣會設立學政監察處,專門監督校規執行情況,確保公正公平,讓學子們心服口服。
至於勳貴子弟,臣定當秉公處理,絕不姑息。若有不服者,可請陛下聖裁,以彰顯陛下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