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築法則

第17章 南有水榭,北有水法      

尤其是……還當著外人說?光榮啊?

“哦!”聽完胡金然的話,左央意味深長地笑了一聲,“那你可真厲害!”

Bingo!這句話說得非常準確而且時機恰好,讓惠星覺得胸中那口烏雲般的惡氣好像突然就煙消雲散了似的!

胡金然當然不甘示弱,“你懂還是我懂?這是我的作品,你憑什麼出來指手畫腳的!”

“嘿,還真讓你說中了!別的我不行,但你要說大水法,那我真懂!”

左央小時候特喜歡圓明園,那時候券拱門周圍還沒有拉上防護欄,想怎麼看就怎麼看,小學的時候他就纏著他爺爺給他做過一個類似大水法的模型,只是,老爺子用的是電力引水,和圓明園大水法的設計有出入,等他後來再想去看的時候,圓明園已經因為遊客亂塗亂畫拉上了防護欄,現在留的參觀通道,說是完全依照當年乾隆參觀圓明園時走的路線,但那都是皇帝的欣賞路線,跟左央這種勞動人民的關注點不一樣。

“想要復原大水法,首先得弄清楚水是從哪兒來的!哎,你們看過紅樓夢嗎?黛玉葬花的那段兒!”

要講中國園林,就要說到蘇州,亭臺水榭樣樣俱全,每一座院子就像一座微縮的世界,但是蘇州能做到這一步,那是因為本身就是水系發達的地界兒,要問蘇州的園林是先確定了水、再確定園林設計方案,抑或反之,那左央相信肯定是前者,園林的設計能變,水變不了。

同樣的道理,想要把蘇州的園林搬到北方來,著實費勁,要不然香山公園裡面怎麼隨便一個小院子只要是仿照蘇州園林樣式就那麼吃香呢?不過,凡事都能想辦法,古人也是從起初被自然控制,慢慢學會了控制大自然,比如大觀園就是其中一例。

曹雪芹祖上是東北人,包衣出身,這是滿洲話,翻譯過來就是“奴隸”的意思,隸屬正白旗,靠著祖上一步步走到了江寧織造的位置,所以,曹雪芹這個東北人生在南京,從小就長在那柔美旖旎的園林裡,十三歲時雖然家道中落遷回BJ,但他心裡沒忘了南京那片園子,這就唸念不忘地在《石頭記》裡造出了個大觀園,其中的景象其實與南方很相似,比如院子裡的水景,就是靠院子外引來的活水,做成的瀑布溪流,自然也就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以,才有林黛玉覺得花隨水流直下不知道要飄到哪個陰溝裡,才有了葬花的段子。

可見,老祖宗是早就有了這樣的想法和技術,在BJ的皇家園林裡,模仿南方水景的設計也不少,國內的玩膩了,自然也想玩點兒新鮮的,所以外國使臣提起歐洲的水法時,乾隆皇帝就動了心,這才有了圓明園。

要說歐洲的噴泉,最初其實是功能性的,刨根問底的話,要去羅馬找。

羅馬城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踩著七座山丘,這建築蓋起來的時候氣派,但真到用的時候,就發現取水是個問題,想要從附近的臺伯河取水,著實要花大工夫,總不能全國老百姓天天背水玩兒,羅馬人天天琢磨著怎麼才能讓臺伯河的水能自己進城來呢?想來想去,就盯上了他們的建築。

眾所周知,羅馬建築有個特點,就是石柱高,典型的拱券建築,跟無樑殿的結構一樣,羅馬人覺得拱券既然頂得住屋頂,那也能頂得住水渠,他們就利用高度差,把水引進了城裡。

那麼問題來了,水是透過高度差上來的,下到地面肯定也有距離,這就是噴泉的前身,和自然界中的瀑布一樣,羅馬人好玩兒啊,漸漸就把這種功能性建築改為了觀賞性的噴泉。

當時那個時代是沒有電力的,一直到1746年的時候,一個叫馬森布洛克的荷蘭人才發明了一種電容裝置,他老家是萊頓人,所以起名叫萊頓瓶,而大水法建造的時候是乾隆十二年,也就是1747年,中國哪兒來的電?由此可見,大水法的操作模式全靠最天然的物理規則,也就是和羅馬城一樣的高度差。

現在人有時候想不明白,大水法裡面有一道景叫十二生肖抱石噴泉,就是著名的十二獸首,取諧音也是“報時”的意思,顧名思義,這十二個獸首代表十二生肖也代表十二時辰,每個時辰都會有相對應的生肖開始噴水,據說中午十二點的時候還能集體組團噴水,大家想不明白的原因是,在當時那個沒有電力的年代,怎麼控制十二個水法按時噴水或者同時噴水?那麼大的水量從哪兒來?這一點,可以說完全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根本無法想象皇親貴胄窮奢極欲的程度——皇帝想看,動手也得給噴啊!

這話不是開玩笑,圓明園裡的噴泉,的確全靠手。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