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鎮國公:從燕王護衛到攝政王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

朱高熾聽到李武此言,心中壓著的大石終於落下。

說實話,他剛才確實擔憂李武盛怒之下,將已抓捕的文人盡數處決,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慶幸的是,李武並非嗜殺之人,依舊願意給予這些人悔過的機會。

“李先生,在下先行告退。”

朱高熾拜別李武后,立即前往布政司,緊急擬寫文書,以最快速度傳訊各地布政使。

文書內容簡明扼要,告知他們提醒並警告被捕文人及仍在抗拒的文人,放下姿態,向李武認錯,避免事態擴大。

然而,朱高熾送出文書後,在書房中來回踱步,顯得心神不寧。

徐妙雲送來點心時看到他的狀態,十分心疼。

“高熾,若有困擾,不妨直接去找李先生,何必獨自煩惱?”

“李先生通情達理,定能理解你的想法。”

朱高熾聞言嘆息道:“母親,您有所不知,此次情況與以往不同。在北京城受困於李景隆之時,李先生依然鎮定自若,神情平靜。”

“但此次針對文人之事,李先生雖極力掩飾,卻難掩憤怒。不僅僅是憤怒,更像是一種深沉的厭惡!李先生提及那些文人的眼神,讓我想起他當年要剿滅外族叛亂時的樣子!”

徐妙雲聞言大驚。

“竟如此嚴重?”

朱高熾苦笑道:“是啊,我也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般地步。李先生似乎對這些文人懷有極深的敵意,對待此事的態度甚至比驅逐外族叛亂時還要嚴肅幾分。”

“所以我現在很擔憂,那些尚未被抓的人不懂得把握機會,反而變本加厲。一旦觸怒李先生,我不在乎他們的生死,卻害怕李先生一怒之下,血流成河!”

“若李先生決心大開殺戒,恐怕連父皇也難以阻止……”

徐妙雲聽後亦憂心忡忡。

思索片刻後望向南方:

“你父皇已在趕往北京城的路上,等他到了,或許能有轉機。”

朱高熾俯身行禮,“父皇未歸之前,只能如此。如今李先生身為國師,其言我們即便有異議,也無權反駁。”

……

光陰似箭,數日轉瞬即逝。

與往常不同,今日的北京城格外喧囂。

城內百姓與將士齊聚南城門外,列隊兩旁,屏息以待。

前方搭起一座涼棚,棚中站滿京城重要人物。

“父皇車駕已至!”朱高熾遙望遠處,高呼。

徐妙雲凝視車駕,心緒激盪。分別雖僅月餘,卻恍若隔世,恨不得立刻上前迎接。

“百官聽旨,恭迎聖駕回朝!”李武發令。

眾大臣聞言齊整身形,俯身跪拜,齊呼:“吾皇**!”

直至半炷香後,朱棣車隊方至城門。

“平身吧。”朱棣下輦,繞過群臣,直奔李武,拱手道:“此次北疆之事,全賴李先生之力。”

李武微笑回應:“區區小事而已。不過,我當初承諾的事未能完成,瓦剌人逃了不少,其他部族也苟存至今。”

朱棣大笑:“李先生過譽了!若換作朕,縱有五十萬大軍亦難辦到,而先生僅憑一己之力,達成了百萬軍功。朕深感欽佩!”

李武不再推辭,目光微沉,意味深長地說:“陛下此番歸來似乎心事重重,定是有要事相商?”

“果然什麼都瞞不過李先生。”朱棣略顯驚訝,隨即感慨。

李武直言:“李某明白陛下的心思,但今日剛歸,不如先與家人團聚。李某將在別苑靜候陛下。”

言畢轉身離去。

朱棣率眾臣送別李武后,命姚廣孝著手處理遷都事務。

自徐妙雲與朱高熾同行至布政司後,朱棣未及敘舊,便急切發問:\"高熾,朕途中得知李先生近日處決多人,如今北方局勢如何?文人有何反應?\"

提及此,朱高熾面容驟沉,嘆氣言道:\"數日前,兒臣已致信各布政使,囑其規勸文人莫與國師對立,但世族文人置若罔聞,局面愈發失控。甚至有不明**者竟闖入府衙尋死,稱李先生殘暴無情。\"

朱棣聽罷,心中倍感沉重,擔憂之事終成現實。

\"父皇,此事該如何應對?\"朱高熾亦無計可施。朱棣沉思片刻後說道:\"容朕先拜會李先生。\"隨即前往李武所居別苑。

入室行禮畢,李武起身微笑遞上一杯清茶,示意朱棣落座。朱棣雖坐下,卻毫無飲茶興致,直截了當問道:\"文人**愈演愈烈,不知先生對此有何打算?\"

思慮再三,他仍決定先行詢問李武之意。

李武握著茶杯,沉默片刻後道:\"本欲令公子暫時停手,料想他們或能收斂,豈料反而變本加厲。實在出乎意料,方孝儒事件影響竟如此深遠。\"

說罷,嘴角浮現一絲意味深長的笑意。

當初要求朱高熾暫停行動時,李武確有意給予文人改過機會。若其誠心悔過、收斂銳氣,李武確實打算就此罷手。畢竟改革需循序漸進,急功近利並無益處。

這一系列因書生引發的變故純屬意外。李武早有對策,只待朱棣登基後逐步施行。

且退一步,避免文人過於激憤。

對李武而言,此舉並無損失。

然而,大明世家的文人似乎並不感激。

近幾日李武暫停行動,他們竟認為李武示弱,行為愈發囂張。

李先生……

朱棣終於按捺不住,問出了心中疑惑。

“您打算如何處置那些頑固的文人?”

李武不緊不慢地反問:“陛下希望李某怎麼做?”

話題被巧妙轉移。

朱棣陷入沉思。

隨後,他坦率直言自己的擔憂。

“那些頑固分子罪無可赦,朕亦認為殺之無妨,但如今大明因太祖及朱允炆的政策,文人地位極高,若大批次處決,恐引發動盪。”

“故朕以為,先生不如暫時退讓,待局勢穩定,再逐步解決。”

李武回應道:“遵從陛下的意思。”

聽到此言,朱棣鬆了口氣,正欲提議釋放被捕者,由他親自處理書生事務,卻見李武嘴角微揚。

“若**麻煩,那李某便改為抓捕,不予殺害。”

朱棣的話被堵了回去。

“李先生,此事並非是否殺戮的問題,北方文人勢力盤根錯節,若逼得太甚,恐生變故!”

李武反問道:“陛下,有我在,還懼他們能有何作為?”

“這……”

朱棣啞口無言。

李武平靜地說:“陛下是否以為,我之所以不放過他們,只是因為那位書生的事?”

“這……”

朱棣愣住,表情漸顯怪異。

他一直憂慮李武若大開殺戒,會帶來混亂,卻忘了李武乃仙人。

仙人怎會為塵世瑣事動怒?

“李先生之意是?”

李武笑道:“李某此舉全為大明長遠考慮,陛下若覺李某做錯,日後便不再參與朝中事務。”

朱棣心跳加速,氣氛隨之緊張。

李武無需**自己,所說皆為事實。

無需質疑。

李武面對朱棣的疑問,心中嘆息。皇帝的目光未能超越時代的侷限,看不到放任文臣勢力膨脹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然而,這樣的短視並非朱棣獨有,自古以來無人能完全擺脫時代的束縛。

“陛下,此事您可仔細思量,至於對我的信任與否,還請自行定奪。”李武說著,揮手間微風輕拂,房門悄然開啟。朱棣欲言又止,最終默默離去,房門隨後自動閉合。李武躺在床上,眼中閃過一絲冷峻之色。有些事他必須完成,不論付出何種代價,阻攔者都將被清除,哪怕是朱棣也不例外。

……

次日,徹夜未眠的朱棣來到布政司。朱高熾急切地詢問:“父皇,李先生是否已答應放過那些文官?”朱棣沉吟片刻,語氣冰冷:“那些文人誹謗國師,罪無可赦。國師仁慈,免其死罪,但活罪難逃。”他轉向朱高熾,“從今日起,凡議論國師者,一律逮捕入獄。”朱高熾面露難色,卻被朱棣打斷:“李先生這麼做必有深意,不必多言。”

朱高熾無奈嘆息後,朱棣的旨意迅速傳至北方各地。許多暗中或公開反對的人悉數被捕,大同、北平等地局勢緊張。數千名文人被投入監牢,導致多地監獄人滿為患,甚至需臨時擴建牢房。

短短几日內,大明北方陷入動盪,涉及李武話題計程車子無不心生恐懼。

局勢動盪,人人自保。

在大同的錢諾好等人間,雖仍有文人留存,但他們因忌憚官府,不敢輕舉妄動。在家賦詩作文,以筆為刃,大肆批評李武,將其形容成十惡不赦、居心不良之人。

然而,朱棣聖旨一出,這些文人立刻噤聲。流傳於市井間的批評文章也迅速減少。北平鄰近京師,情況更為明顯。當第二波抓捕行動後,先前反對者無論願不願意,均歸於沉默。

儘管內心可能存疑或有他圖,但針對李武的輿論暫時平息。這一訊息迅速傳至南方,引發極大震動。

第160章改變國本之策!

朱棣的一道命令,使大明內部暗流湧動。然而,李武對此渾然不覺,一心埋首於一項重要事務。

他執筆疾書,時而開懷,時而憂慮,整整一天一夜未曾停歇。直至黃昏時分,終於擱筆大笑:\"終於完成了!\"

他將桌上展開長達數米的奏章整理妥當,隨即前往布政司拜見忙碌中的朱棣。此時,新宮殿尚未建成,朱棣的辦公地點多在此處。

\"李先生今日怎得閒來此?\"朱棣見李武到來,面露喜色。

李武微笑遞上滿紙文字的奏章。

\"我特來與陛下商議要事。\"

朱棣注意到奏章的篇幅,眉頭微皺,神情變得凝重。這份奏章竟超八千字!能讓李武特意撰寫如此長文,定非同小可,或許關乎大明國運。

\"不知李先生欲商何事?\"

李武笑道:\"陛下,那些文人的反應如何?\"

面對這意外提問,朱棣略顯疑惑,但基於對李武的信任,稍加思索後如實作答。

“朕下旨後,多數文人表面安靜了,少數頑固分子也如先生所言,被關押入獄。”

李武又問:“陛下認為這些文人真的安分了嗎?”

朱棣毫不猶豫地搖頭。

“怎麼可能完全平息?這些人像方孝孺一樣固執,尤其是一些世家大族,表面順從實則暗中算計,從未真正安定。”

即便採取嚴厲手段,想徹**衡這些文人談何容易?

李武對此毫不意外。畢竟**或抓捕不過是治標之策,治本之道更為重要。秦始皇焚書坑儒便是例證。他為了打壓鼓吹分封、反對郡縣制的儒生,手段極為殘酷,卻未能根除問題。儒生猶如雨後春筍,很快重現,甚至因秦始皇去世而被汙名化。

對付明朝文人與秦時類似,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李武深知僅靠壓制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因此選擇退一步,保全他們的性命,轉而寫下這份奏章,提出根本性變革的方案——改革。

“無須擔憂,這不過是震懾之舉,陛下不妨先看看奏章內容。”

李武淡然一笑。朱棣隨即好奇地展開奏章,逐字閱讀。

讀至一半,朱棣眉頭緊鎖,既感到震驚又滿是疑惑。

半個時辰後,他看完全文,不解地問:“李先生提到廢除八股文,理由何在?文中雖有解釋,朕仍不明所以……”

李武微笑回應:

“八股文確有其價值,但弊端遠超益處!”

“八股文無實際用途,僅為代聖賢立言,遠離現實,僅是獲取科舉功名的‘敲門磚’,別無他用。”

“它雖助朝廷選拔官員,卻也毀了讀書根基。士人皓首窮經,鑽研聖賢言行與時文格式,對齊家治國之道卻不聞不問。”

“縱能選出辦事之人,卻難育如文天祥、岳飛般的棟樑之才。”

“李某以為,八股之害猶如焚書,敗壞人才遠超秦時坑儒四百餘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