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鎮地頭蛇李如柏,還沒和後金軍接觸,便嚇得屁股尿流,在逃跑路上還不忘記搶劫一把遼東老鐵。至於崇禎年間的吳橋兵變,導火線也是因為孔有德部下士兵在吳橋偷了一隻雞。
相比這些渣渣,劉招孫他們沒有主動搶劫,已經算是仁義之師了。
對主動送上門來的物資,肯定是要接收的,不過也只是象徵性的收一點,他不想因為這點糧食去得罪遼東的地頭蛇們。
大軍走走停停,三月十九日,瀋陽在望,距離只有三十里路程,四萬多人稍作休整,劉招孫派家丁先行進城,向經略大人稟報說明東路軍凱旋歸來。
劉招孫在幾位心腹將領簇擁下,到附近的太清宮進香。
鬼神之事,不可全信,亦不可不信。
穿越過來後,為了生存,劉招孫殺人無數,東路軍在他的干預影響下,勉強擊潰鑲藍旗,一戰下來血流成河,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眼下自己掌握上萬人馬,兵已經有了,遼餉也在路上。
馬上就要進入瀋陽,這裡可能是自己建功立業的起點,也可能是他的終點。
面對這樣的壓力,要說心裡沒有一點點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眾人燒了香,拜了拜真武大帝。便在道觀中散步,裴大虎湊到劉招孫身邊道:
“十三爺,玄元觀的張道士,昨日送了五十石糧食,夠咱吃幾天了!”
“哦,這麼多,以後必當重謝,給這位道長塑個金身。”
劉招孫微微一笑:“道士還真是有錢!”
永樂宣德之後,大明各地藩王領兵、行政權力陸續被朝廷剝奪。
一些不甘心於造人事業的藩王,便將閒餘精力投入到藝術和宗教中。
在這種背景下,道教活動幾乎成為藩王們的標配,他們贊助道教活動,收留遊方道士,編纂道家經典,當然也會煉丹築基,總之為繁榮道家文化做出了傑出貢獻。
從這點來看,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那位差點被宮女勒死的嘉靖皇帝,沉迷通道並非偶然,當年他還未登基,在安陸興王府做藩王時,便已對道教產生興趣。
永樂年間,朱棣將遼王、韓王,寧王移藩關中,從此遼東便再無藩王,道教傳播也比不得內地繁華。
“將軍,師父這幾日不在道觀中,去了寬甸那邊,說是去超度故人了。”
明眸皓齒的小道童不無遺憾對劉招孫道。
劉招孫穿著件寬袖皂緣,皂條軟巾的垂帶便服,立於一棵古松之下,頗有幾分張三丰祖師爺的神韻。
“可惜了,看來你家師傅不僅悲天憫人,還懂得些物理超度,殺奴報國,真乃無量天尊,好!”
漫步道觀之中,但見古樹林立,香火鼎盛,清風徐來,沁人心脾,讓人隱約不覺有遺世獨立翩然退隱之意。
太清宮正殿,一丈多高的真武大帝神像前面,跪著的殺人如麻的劉把總。
真武大帝披髮跣足,端坐於殿堂之上,旁邊塑有龜、蛇二將。金童、玉女看起來都很善良。
劉招孫心底默默禱告:“玄天上帝、佑聖真君、三清上聖,諸天高真,一切大神,憫念垂慈,鑑納祈禱,願賜惠澤,普佑世人,願賜恩光,拯危救苦。助我驅除韃虜,挽救天下蒼生!必給你老人家重塑金身!”
家丁早將東路軍返回的訊息報給經略大人,楊鎬大喜過望,親率一眾遼東官員、客兵將領,出城三里迎接。
瀋陽城南,劉招孫立於馬上,頭戴白布,鎖子甲上披著白色孝服。
身後,浩浩蕩蕩的遼東難民,紛紛朝經略大人這邊望來。
一些人低聲咒罵,都是楊鎬害的他們家破人亡。
劉招孫令下面兵士喝止難民,自己快步上前,一隊文官武將簇擁著的一個鬍鬚花白的高階文官。
劉招孫來到那文官身前,猜想他便是經略楊鎬,於是單膝下跪。
“末將東路軍千總劉招孫,叩見經略大人!甲冑不便,僅以軍禮見!望經略恕罪!”
楊鎬連忙搶步上前,一把扶起劉招孫,上下打量一番,又看看身後馬車上的棺木,感慨道:“劉總兵征戰沙場一生,大小百餘戰,未嘗敗北,沒想到最後在遼東殉難,也罷!馬革裹屍真幸事!”
老冤家靜靜躺在棺材裡,沒法表達意見,楊鎬感慨世事如煙,命運跌宕,若不是東路軍歸來,他的請罪奏疏就要發往京師了。
在背後一眾武將充滿嫉妒的眼神中,楊經略拉住劉招孫手,像長輩叮囑晚輩那樣,語重心長道:“劉千總,本官早聽省吾提起你,說你不是池中之物,今日得見,果然英雄少年,相貌不凡,膽識過人,上次你率兵夜襲奴賊大營,本官早知道了!已經上報兵部,為你請功!”
劉招孫心中呵呵一笑,義父若和楊鎬這般親密,那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啊呀呀,殺了一千多個韃子,還有這麼多包衣,難得啊,想當年成化犁庭,亦不過如此!賢侄放心,本官當再奏報吾皇,為你和將士們請功!至不濟也要讓你做個參將······眼下遼東用人之際,可惜劉總兵去了····”
楊鎬直接稱呼劉招孫為賢侄,好像劉綎真把義子託付於他一樣,話還沒說完,眼淚便流出來了。
周圍一眾東路軍丘八見此情形,都被楊經略打動,也跟著落淚,好像之前拖欠糧餉的事情,從沒發生一樣·····
劉招孫卻是不管這些,他心中大喜,原本以為自己千總出身,這次雖然立功,最多就給個千戶,沒想到楊鎬一出口就是參將遊擊,搞得大明武將升遷很容易似得。
他連忙再次跪下,大聲道:“此戰皆是經略大人運籌之功,大人用人之神,末將早有耳聞,末將當年在朝鮮,便常聆聽經略大人教誨,效法經略大人,以忠義鼓舞士卒,報效皇恩!監軍康大人、喬大人對末將亦是勉勵鞭策,糧草物資,皆是充足供應,朝鮮兵驍勇善戰,遼鎮鼎力相助······末將僥倖擊退奴賊,得此斬獲,何敢居功!”
楊鎬微微一笑,鬍鬚愉快抖動。
劉招孫最多也就二十歲,說二十年前在朝鮮聆聽自己教誨,這不是扯淡嗎?
不過大家都是演技派,說些場面話,不用去過多追究。
楊鎬再次打量劉招孫一番,才發現劉招孫龍章鳳姿,器宇軒昂,如玉樹之林立。
看到他,楊鎬就想起了嵇康、潘安以及本朝的張太嶽。
“美男子啊!”
此子年紀輕輕,便在南兵中頗有人望,楊鎬戎馬半生,當然知道,像這種一刀一槍從底下拼出來的將才,可不是李如楨那種草包可比。
此次立下如此大功,以後必然簡在帝心。
見劉招孫對上官如此謙和,而且身形魁梧樣貌不凡,哪像劉大刀,脾氣火爆不說,長相也是一言難盡。
楊鎬不由感慨,同樣是武將,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想到這裡,楊鎬上前扶起劉招孫,湊到劉招孫耳邊,用只有兩人才能聽到的聲音問道:“劉千總,你可曾娶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