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探1546

第101章 翰林院大噴子徐階(一更)

如今已是九月底,秋意漸濃,京師的風中已帶了幾分涼意。海玥和嚴世蕃身著監生的青綢襴衫,自國子監而出,穿過繁華的東長安街,朝著翰林院走去。

不需要騎馬行車,翰林院位於皇城東南角,毗鄰文華殿,與國子監相距並不遠。

翰林院是唐代初置,宮廷供奉機構,裡面有文學、經術、卜、醫、僧道、書畫、弈棋等等人才,但起初是專門陪侍皇帝遊宴娛樂的,並非正式官署,因此地位不高,唐玄宗讓李白入翰林院,李白本以為能受到重用,結果大失所望。

而到了晚唐,翰林院逐漸演變為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地位就大大不同了,再到了宋朝,成為館閣,那個時候有了為國儲才的作用,科舉進士裡的出類拔萃之輩被選拔進去,作為以後宰執高官的儲備人才。

到了明朝,綜合了唐宋的作用,徹底成為養才儲望之所,翰林院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地位清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大員的關鍵一步。

此等地方,自然位於皇城之內,要顯得莊嚴肅穆許多。

翰林院門前,古柏參天,枝葉扶疏,掩映著硃紅的大門,門前幾名守衛立著,見兩人手持監生憑證,又有崔助教寫給徐編撰的信件,略一查驗,便放行入內。

進了院內,只見庭院深深,青磚鋪地,四周廊廡環繞,院中一池碧水,蓮葉田田,幾尾錦鯉悠然遊弋,為這莊重的院落增添了幾分生氣。

海玥和嚴世蕃來到廳外,朝裡面看去,就見五六個人或執筆蘸墨,或翻閱古籍,案頭堆滿了典籍與奏章,空氣中瀰漫著墨香,儼然是一處世外桃源,彷彿外界的喧囂與之無關。

就連嚴世蕃,都肅然起敬,心生嚮往。

天底下多少士子,都向往這一座庭院,他日若能躋身於此,方不負數十年寒窗之苦。

嚴嵩是在翰林院進修過的,先以全國第五名的成績被選為庶吉士,後被授予編修。

徐階如今也是翰林院編修,他是嘉靖二年的探花郎,直接授翰林院編修,不過獲得官職後,就奏請回家娶妻,然後父親又病逝,守孝到了嘉靖六年,才重新迴歸翰林院任職,如今幹了三年,參與修訂《大明會典》《祀儀成典》等書,在士林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主要還是徐階太年輕了,弱冠之齡中探花,娶親守孝,回來再當翰林儲才,積累資歷,至今不過二十八歲,是最風華正茂的時候,可謂前途無量。

嚴世蕃探頭進去觀察了一遍,正想找一個人打聽打聽,發現另一側的長廊處,一行七八人走了過來,當先一位激昂的語氣打破了院內的安寧。

“《明倫大典》已定,天下災禍橫行,陛下勤於政務,整頓朝綱,推行新政,身為內閣首輔,豈能再執著於禮議,還要改聖人祭規?”

“夫天地者,本為一體,陰陽相生,乾坤共濟,自古帝王祭祀,皆合天地於南郊,以彰其尊卑有序、陰陽調和之理,今夏言曲解經義,妄分二祀,致使天地隔絕,禮制紊亂,豈非大謬?”

“子升,慎言!慎言吶!”

“何須慎言?吾輩食天家百年養士之粟,便該輔佐君王,匡正時弊,我等筆鋒所向,當如太史簡書殷鑑,寧可碎作玉堂殿前霜,不可淪為柔翰紙上塵!”

……

‘這是何人,竟如此勇猛?不會就是徐階吧?’

嚴世蕃趕忙把頭縮回去。

‘徐階也有一腔熱血的時候啊!’

海玥卻不奇怪。

在翰林院內噴一噴不算什麼,張璁提議廢除孔子“文宣王”的封號,改變祭祀規格,徐階便上疏《論孔子祀典》,直言反對張璁的提議,列舉了孔子“三不可去”和“五不可降”的理由,張璁召徐階於朝房斥責,徐階正色力辯,然後就被貶去福建延平府當推官。

文人筆記裡面,還說嘉靖在南京國子監的柱子上寫下“徐階小人,永不敘用”八個字。

而從高高在上,親近天子的翰林院編修,一下子落魄到嶺南地方為官,讓徐階的性情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進化成大明第一老陰鱉。

嚴世蕃不知這些,在確定對方就是徐階後,已經準備腳底抹油。

崔助教推薦的這位探花郎不靠譜啊,本以為會是強援,現在看來還是算了。

然而海玥一把拉住他,低聲道:“毋須多言其他,只推書便是。”

“好吧!”

嚴世蕃深吸一口氣,將《西遊記》踹在懷裡,咬了咬牙:“我去了!”

徐階噴得口乾舌燥,眼見回應者寥寥,也不禁有些無趣,坐下拿起茶水,卻發現早已放涼,便走出屋外準備燒水,卻見一個鬼鬼祟祟的監生三步並作兩步來到面前,敞開外衫,露出裡面捂著的一部沒有封皮的書卷:“要麼?”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