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比如宋忠、陳紀這一派的大儒,秉承的就是董仲舒的觀點。
在他們看來,君子不能言利,一旦言利,非義也!如此一來,官府與民爭利,自然是不義之舉。
他們也正是用這種極端的邏輯,將魏哲扣上了一個“不義”之名。
盧植不知魏哲為什麼忽然說起這個,但他的境界到底和宋忠等腐儒不同。
幾乎做到“出將入相”的盧植自然深知世事艱難。
於是略作沉吟,他便眼神堅定道:
“夫欲正義,是利之也;若不謀利,不正可矣?”
“由此可見,義在利中。若行義事,自有其利!”
從這個角度來說,盧植並不認可孟子、董仲舒的“義利對立”的觀點。
然而魏哲聞言卻笑著搖了搖頭:
“天下事哪有這麼簡單,盧公何必哄我。”
“不義而獲利者多矣!若義在利中,那天理何在?”
在魏哲看來,盧植的想法縱然要比宋忠等人客觀點,但好的有限。
“義利對立”過於絕對偏激,“義利統一”又何嘗不是過於理想化。
而對於魏哲的一針見血,盧植頓時默然。
他自然知道這世上的事情沒有那麼理想。
縱觀史書,義者枉死,不義者兒孫滿堂、世代富貴者不勝列舉。
可除了這個解釋之外,盧植實在不知該如何判分義利。
這老頭見魏哲泰然自若,乾脆把話題拋了回去:“既如此,不知將軍有何見解?”
“義者,立人之道;利者,生人之用”魏哲聞言也不奇怪,當即不慌不忙的緩緩道:“離義則利失其正,離利則義無所託。天下事並非義利而已,然義利常相伴隨。”
簡單來說,就是義利需要辯證統一。
魏哲要問的問題,也就在這裡。
什麼是義?什麼是利?到底又是誰在與民爭利!
盧植是當世頂尖的聰明人,立刻明白了魏哲的意思。
一旁的鄭玄聞言也不由一陣恍惚,忍不住喃喃道:
“義者立人之道;利者生人之用……那到底何為義?”
蔡邕……好吧,蔡邕沒有兩人這麼執拗。
與其說他是純儒,倒不如說他是史家。
實際上在盧植剛對魏哲發問的時候,這個小老頭便在一旁記錄了。
一時間,此間藏書室內彷彿上古一般。
聖賢與人主論道,史官在側秉筆直書。
此情此景看在周瑜眼中頓覺心潮澎湃,只覺得仿若身處春秋古史之中。
與此同時,在聽到鄭玄的話後魏哲卻是毫不猶豫道:
“天下之事敗壞至此,關鍵便在此處。”
“數百年來士人只知義利之辯,卻從未明晰何為義利!”
“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如何能正天下人心,教化百姓向善?”
見魏哲這麼一說,鄭玄雖頭髮花白,垂垂老矣,但卻一絲不苟的朝他行禮請教道:“還請將軍指點!”
說起來魏哲也算是鄭玄半個弟子,但這老頭卻絲毫沒有覺得羞恥。
恰恰相反,此刻鄭玄臉上只有對知識的渴望。
魏哲見狀亦沒有避讓,端端正正的受其一禮後方擲地有聲道:
“天下義利混沌,黑白不分,如今自當要釐清義利。”
鄭玄又問:“如何辨析?”
魏哲果斷道:“自然是以公利定公義,以私利定私義!”
一旁的周瑜聞言頓時連連點頭。
確實,正是因為公私混淆,才會讓宋忠之輩以私利而亂公義。
若是魏哲關於“義利”的看法橫行天下,那麼唯利是圖、與民爭利的不義之人應該是宋忠、陳紀等人才對。
想到這裡,周瑜恍然大悟。
原來這就是魏公不願意放過陳紀的緣故。
他這是哪是懲罰陳紀,明明是要重定是非,收服人心!周瑜能想明白的,鄭玄自然也能想清楚。
這老頭咂摸幾下之後,忍不住擊掌讚道:
“彩!千古以來的義利之爭,而今可以休矣!”
角落處記錄的蔡邕此刻也激動的不行,一手毛筆在絹帛上寫的都快飛起來了。
本就擅長飛白書的他只覺得今日之書法乃平身之最。
甚至他覺得過了今日,他的飛白書說不定能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與兩人相比,盧植的反應就要沉悶多了。
雖然他同樣對魏哲的見解感到佩服,但……心中的鬱結卻並未解開。
魏哲也明白這點,於是轉頭看向盧植道:“盧公問我欲要何為,今日我便告訴足下。”
只見魏哲豁然起身指著外間的朗朗晴空,毅然道:“吾既居此位,便要為這天下人奪一份公義,為這億萬黎民掙一份生機!”
魏哲固然喜歡榮華富貴,但他從未忘記過自己的初心。
屯田是為此,度田是為此。
建立書院、廣開教化亦是為此。
此刻他看著盧植那雙如鷹隼一般犀利的雙眼,問心無愧!而盧植聞言卻瞳孔微張,不知該如何言語。
魏哲卻沒有放過他,反而近前一步鏗鏘有力道:
“假使國家無我,盧公覺得何人能擔此任?”
“天子可乎?”
“劉表可乎?”
“足下可乎?”
此刻魏哲從沒有這麼理直氣壯過。
畢竟歷史早已證明,如果沒有他,曹操也無能為力。
然後就是士族門閥化,百姓豬狗化,當此之時別說盧植了,就連鄭玄都忍不住連連搖頭。
就這幾任大漢天子的情況來看,能安安穩穩當個守成之君就不錯了。
至於魏哲所言的這種大事兒,若拿到朝廷上說十有八九會不了了之。
即便有權臣秉政,也不會在這種事情上用心,這是歷代都證明過的。
想到這裡,鄭玄不由悵然輕嘆。
魏哲之策確實可以救天下,甚至可以說是強國之策。
可惜此策唯有他自己可以施行,換任何一個人來了恐怕都沒用,天子都不行。
鄭玄看了神色失落的盧植一眼,終於代老友問出了那個糾結的問題:
“天下公義固然重要,但……君臣綱常難道就不要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