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官

第317章 黃金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清晨的知行書院在鳥鳴中漸漸甦醒,即便高高的圍牆也擋不住朗朗書聲。

當遠道而來的張松、龐統、王粲三人走下馬車時,所看見的便是這幅場景。

王粲見狀頓時一臉享受的眯起雙眼,陶醉道:

“鬱郁乎文哉!”

這句話本是孔子用來讚頌周禮的。

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大概意思就是“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鑑於夏、商兩代,是多麼豐富完美啊!我選擇遵循周朝的禮儀。”

然而數百年後,孔子的這句話卻與王粲的心情格外契合。

或許在王粲的心中魏哲所傳的國學已然是他眼中的“周禮”了!

而對於王粲時不時的亢奮,張松與龐統這一路上早就習慣了。

相比於抱著“朝聖”心情的王粲,此刻龐統兩人看向知行書院更多是好奇。

從荊州到冀州,這一路上他們實在聽說了太多和書院有關的傳聞。

即便是在兗州、豫州這樣剛剛經歷過度田風波的地方,地方士族依舊在爭相談論魏哲的學說,複雜而矛盾,令人感慨萬千。

有時這些士人對魏哲本人是各種挑刺,但卻總會加句“學問還是不錯的”。

沒辦法,中原之地這十幾年經歷過太多的災荒與戰亂。

苦吃多了,他們自然也明白這個社會確實出了大問題,亟需解決。

他們解決不了,原有的理論解決不了,那就只能期望於新制度了。

而眼下看來,貌似也只有魏哲最有希望成功。

畢竟他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切切實實的做出了一些東西,給人以希望。

還是那句話,沒有人希望生活在亂世,包括士族!

……

“這是書院?”

當一行人切切實實來到知行書院大門外時,張松三人驚訝的瞪大了雙眼。

門外的守衛也不以為意,他們早就見慣了這種場面。

實際上每一個看見知行書院的外來者都會發出如此感慨。

原因無他,皆因這是一面高大厚重的磚牆!

別看小小的一塊青磚不起眼,但實際上如今用到最多的地方只有皇陵。

除了歷代的皇陵之外,也就只有皇宮,以及極少數的城牆外側可以包上城磚。

後世能看見的古城乃至於長城,其實大多都是明代形制。

秦漢長城可沒有明朝那麼豪奢,別說青磚了,甚至連條石都不多。

兩漢修建的長城大多都是以夯土、蘆葦、砂石為材料。

只有明長城才會以青磚、條石、石灰為材料,修築城牆與堡壘。

而這便是玉門關砂石牆高三米,而山海關的磚砌城牆卻高達八米的根本原因。

究其根本,主要還是當下的磚窯太過落後,產量太低了。

在魏哲於遼東大肆開採煤礦,用煤炭作為燃料之前,大漢朝的窯爐都是依賴人工投柴,這就導致溫度波動大,窯溫穩定性差。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