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政事堂,
知行書院的辯經經過不出意外的傳入魏哲耳中。
當得知張松與法正不對付,司馬懿和龐統互相瞧不上眼時,魏哲哈哈一笑。
他當然知道張松此行的目的。
但魏哲就是沒有召見他,而是等著張松自己送上門來。
他倒是要看看,張松這回還會不會玩持才傲物那一套!
不過隨即魏哲忽然想起了一件事,當即開口道:
“公瑾,去通訊院問問,今年書院的歲課考核結果如何?”
周瑜聞言不敢怠慢,躬身一禮後疾步朝外間走去。
片刻之後,便見他額頭見汗的拿著一封奏疏趕回。
“唔~”魏哲沒有說什麼,只是展開細細瀏覽起來。
果不其然,這份名單開頭便是諸葛亮、司馬懿、法正等人。
話說知行書院如今雖有學子千餘,但這次歲課考核,成績為“甲等”者卻僅有十二人,成績為“乙等”者則有三百零八人,其餘成績皆為“丙等”。
魏哲看罷沉吟片刻又讓周瑜將奏疏遞給兩側國淵、荀攸、戲志才、張昭。
如今魏國草創,能在政事堂議政,任“參知政事”的也就這四人。
田豐本來有可能位列其中,但終究還是錯過了。
片刻之後,魏哲敲了敲案几,問道:
“爾等覺得……這批人該如何安置?”
張昭最先開口:“殿下,臣以為循舊例將這十二人授以郎官,令其入尚書檯觀政即可,至於另外三百餘人……”
他頓了頓,方才補充道:“不如在鄴城侯選,若各縣有缺可即時遞補。”
國淵聞言也忍不住點了點頭:
“如今各郡縣官員多有魚目混珠者,正該裁汰一批,整肅風氣。”
要知道魏國治下足足有四百九十六縣,這其中並不是每個縣令都合格的。
有很多縣令當初不過是為了維穩方才混上去的,實際能力並不稱職。
這樣的情況國淵知道,荀攸也知道。
然而他想了想卻眉頭緊皺的搖了搖頭:“拔苗助長,非育才之道!”
不錯,知行書院出來計程車子確實堪稱是魏國嫡系,忠誠度上略有勝之。
但這些年輕人一個個剛從書院出來,並沒有多少治理地方的經驗,冒然讓他們主政一方恐怕會適得其反。
戲志才聽完荀攸的解釋後當即頷首贊同道:
“書院培養學子不易,我等為國儲才確實應該謹慎一二。”
因此之故,戲志才提出了一個和張昭截然相反的建議:
“不如將這甲、乙兩等學子俱遣至地方,或為亭長、或為鄉嗇夫、或為縣吏,觀政一年,一年之後再招至尚書檯考核策問如何?”
不得不說,戲志才算是將魏哲的“國學”給讀透了。
實學、實政這兩點他算是貫徹的踏踏實實,沒有半點偏差。
魏哲聽罷當即便忍不住頷首道:
“此言大善,就如此辦理罷,日後皆依此例。”
言及此處,魏哲話音微微一頓,想了想又補充道:
“待此輩觀政歸來,吾當親自問策,辨其優劣,為國擇賢!”
見魏哲這麼一說,國淵等人自然再無異議。
不過戲志才的建議也確實讓他們有所啟發,覺得貌似還是小瞧了“國學”。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