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想不想留在鄴城?
當然想,張松恨不得現在就投入魏公麾下效力。
然而張松更清楚,他留在益州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無論是對魏公,還是對他自己,都是如此。
為了功業,張松當場便爽快的接受了魏哲的任命。
畢竟《知行邸報》的總編撰也不錯了,足矣讓他在益州名望大增。
若是魏哲真封他個益州刺史,張松還真的未必敢接。
不過話又說回來,荀攸能搞出《知行邸報》也算是時運所致。
要知道在此之前無論是紙張的產量、成本,還是印刷技術都不成熟。
比如當年洛陽就存在大量的抄書人,常年勞累在案牘之間。
魏哲在統一遼東五郡之後曾想改善造紙術,為此還專門派人將左伯請來。
說來左伯與魏哲還算是半個老鄉……這回是真鄉黨。
因為左伯正是東萊掖縣人,而此地正是魏哲的祖籍所在。
後來先帝封魏哲為不夜縣侯時,食邑便在此縣。
是故當接到魏哲的徵辟時,左伯喜出望外,毫不猶豫的便舉家遷往遼東。
其實就算魏哲不派人來請,當時左伯也準備攜家人前往遼東避禍的。
只是左伯來到遼東之後魏哲經過一番深談才發現改善造紙術沒那麼簡單。
實際上左伯也是用樹皮、麻頭、碎布、魚網等原料,採用新工藝所造。
由於“左伯紙”光亮整潔,相比於“蔡侯紙”更加適於書寫,故此深受當時文人的歡迎,比如蔡邕每每作書,非左伯紙不妄下筆也。
如果東漢沒有滅亡,那麼左伯紙逐漸最佳化技術後或許能徹底淘汰竹簡。
但是還是那句話,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畢竟在造紙方面魏哲知道還沒有左伯多,只能讓他自己摸索了。
而這一研究就七年,七年裡左伯想盡各種辦法提高產量、質量都未能如願。
直到魏哲攻下鄴城那年,左伯英才終於有了成果,令魏國紙張產量暴漲。
至於活字印刷術魏哲一開始覺得簡單,結果卻卡在油墨上面了。
不是暈染,就是無法凝固,要不就是字跡不清晰。
從印泥到松墨,遼東匠人不知道嘗試了多少種配方,結果依舊不理想。
油墨都沒有解決,就更別說活字印刷術了。
所以《知行邸報》現在用的其實還是雕版印刷術。
並且由於油墨的不過關,每次印刷之後紙張都必須晾曬一天才能堆疊。
饒是如此這樣的效果也令荀攸喜出望外,這才搞出了《知行邸報》。
慢點就慢點,反正現在訊息傳遞遲緩,太快了荀攸也沒用。
所以《知行邸報》三個月一版,其實是多方面因素導致的結果。
相比於《知行邸報》那點工作量,《知行錄》其實才是將作院的工作重心。
要不你以為魏國商賈哪裡來那麼多書籍?還不都是從將作院批發的!
為此管氏、糜氏沒少眼紅將作院的技術,只是沒膽子上竊取而已。
一旦等到天下太平,想必造紙術、印刷術外洩也是遲早的事情。
……
數日之後,張松滿意的離開鄴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