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在登州執政期間,尤其重視吏治,針對吏進行了嚴格的培訓,制定了周密的獎懲規則。重點是給吏發固定的俸祿,這算是開創性了。
這兩個人都有一個特點,年輕!李冬比賈璉大三歲,林平比賈璉大了四歲,現在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一番思索後,李元提筆在寫兩個人的任命後,附上內閣的名單,讓胡敏給內閣送回去。
然後李元就在等著,看看內閣的反應如何。如果強烈的反對,那是一回事,如果沒有反對,那又是一回事。
說實話,山東兩個三品大員的任命,李元對於內閣提供的名單不予採納,反而另行任命兩人的舉動,讓內閣大為震驚。
以往類似的任命,即便皇帝再不滿意,兩個任命裡面,也會從內閣提供的名單裡選一個。
林如海召集內閣大臣們開會商議,開口就是一句有力的警告:“諸位,陛下的回覆來了,吏部的人選沒有明確,山東的人選倒是定下了。”
眾人看罷沉默不語,表情都不太好。比較輕鬆的就是潘季馴了,他現在就等明年時間到了退休。
方頌要好一點,他年齡還早,明年如果陛下挽留,他還是能留任的。
吏部的事件,真正麻煩的人其實是首輔和次輔,畢竟這倆是內閣的主力。
皇帝對吏部的不滿,壓力主要給到了林如海和李清。畢竟此前的名單,都是兩人初步擬定上呈的。
“看來陛下是對此前的吏部名單不夠滿意,這樣,另外擬一份名單,擴大一下人數,讓陛下多一點選擇餘地。山東方面的任命,既然陛下另有安排,本相無話可說。”林如海態度明確的闡明觀點,看其他人如何表態了。
法理上內閣是可以封駁任命,然後內閣與皇帝反覆拉扯的。就看內閣是否願意動用這個權利了。
內閣強勢的時候,是可以逼著皇帝低頭,接受內閣意見的。
很明顯,現在的內閣因為過渡期李元順延了先帝的放權,內閣也算是處在強勢期,但又不算太強大。究其根源,手裡沒有兵權,財政上也無法拿捏新皇帝。內閣諸位也很清楚,山東的任命是新皇帝的投石問路。
現在內閣最大的問題是不團結,尤其是林如海面臨著明年五年任期來臨的微妙時刻。
李清當然是希望林如海帶頭反對任命,發起封駁的。這樣他才有機會頂掉林如海。
可惜,林如海不給他機會,上來就表達了同意的態度。甚至連下一步吏部候選名單的事情,都已經給出了主張。
面對林如海密不透風的舉措,作為次輔的李清,真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只能被動的等待林如海出錯了。
“我沒意見!”潘季馴是最灑脫的,第一個附議了。
方頌是最靈活的,眼珠子一轉就跟上了:“附議!”反正他也沒機會做首輔,不如附和一下,討好皇帝、首輔,間接討好賈璉。
別看這對翁婿不對付,呵呵呵,誰知道是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退一萬步,即便是畢定國等人得逞了,拿下了賈璉把持的研發廳、鐵路局、證交所等分管的肥肉,還能把他攆出朝堂不成?
方頌至今都沒想明白,那些人就不怕賈璉瘋狂的報復?甚至可能已經在報復了,只是大家沒察覺到而已。
三個人多數同意之後,不用看李清和嶽齊的態度了,林如海也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直接拍板:“透過!草擬任命,呈送御前。”
散會,李清和嶽齊心情糟糕的回到辦公室,就因為猶豫了一下,組織措辭,居然沒機會說話了。
這個林如海,真是太壞了。
李元這邊很快拿到了內閣的任命書,麻利的用璽印,傳回內閣,要求儘快送達。
次日,年前最後一次內閣會議,李元倒是沒有作妖了,對於內閣提供的吏部最新名單,李元依舊沒有立刻表態,而是在御前會議上,針對三個位子,排除了山西籍貫和江南籍貫的人選後,讓內閣就其他人選,一一舉手表決。
最終還是在年前,確定了吏部三個主要空缺的任命,此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所以呢,說內閣妥協了吧,沒有,說皇帝妥協了吧,還是沒有。
嗯,雙贏!又或者是,如贏!
這次事件的過程還是傳出去了,新皇帝對於山西籍貫和江南籍貫官員的另眼相看,從最初的猜測,變成了事實。
有個細節很有趣,在吏部右侍郎的任命表決時,李元指著名單上賈雨村的名字說了一句話:“從賈雨村開始吧!”
然後結果是三比二,賈雨村順利透過表決。要知道,賈雨村排在新名單的最後一位,簡直了。
李元明明可以就著名單直接任命,非要拉著內閣開會表決。又當又立的嘴臉,很有當年承輝帝的風采。
年關的京城一日比一日熱鬧,集市內摩肩擦踵,都是在採買年貨的百姓。
五城兵馬司最忙碌的時間到了,針對性的打擊各種黑灰勢力後,年前沒出啥亂子,治安大大的好轉。、
混跡京城的城狐社鼠們,最瞭解年關在即,五城兵馬司延續了當初賈璉主官時的做法。
大量社會不安定因素,在年關之前,選擇了外出謀生,以免被當出頭鳥打了。
風聲過了再回來,日子還能繼續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