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我是賈璉

第646章 拉清單來了

會試之後的殿試,賈璉直接連人都沒露面,請假在家休息。

賈大人就是這麼低調的做人!前提是你別招惹他!

俗話說,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話是這麼說,現實中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但凡你過的好一點都有人看不下去,不是惦記著你的好處,就是惦記著給你拉下來,把你踩腳下。

炒股的都知道,看見別人掙錢,比自己虧錢都難受。

所以說,賈璉打造了一系列的官營企業,並且非常的掙錢,這就是所謂的原罪了。

無數佈滿血絲的眼珠子盯著你,恨不得取而代之,分而食之的情況下,該怎麼做?

賈璉給出的答案很明確,任何膽敢覬覦之輩,能搞死的一定要搞死,搞不死的也要他疼到骨子裡。

非如此,那些人不長記性。

殿試之後,一干新科進士們,或直入翰林院,或參加庶吉士考試。

進翰林院的還好點,庶吉士考試的內容分兩部分,一個是策論,一個是實學。

以往只靠策論,今年加了實學的內容,結果意外的不算差,居然全體進士都能及格了。

說實話,就現在的實學難度也就是初中水平,這些天底下最聰明人的人,只要肯學考及格幾乎沒啥難度。尤其是本朝科舉考數學的前提下。

科舉順利結束,本以為是新年不錯的開頭,不料一份奏摺打破了所有人天下太平無事的幻想。

僉都御史上奏,江南各地新增大量工坊企業,較之五年前,增幅翻了三倍都不止。可笑的是,江南工商稅農業稅卻與五年前一樣!

那麼多新增的企業不用交稅的麼?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京津兩地因大興工商業,工商稅較之五年前,翻了四倍還多。

懇請朝廷徹查此事!

這份奏摺到通政司使手裡的時候,這哥們臉都綠了,還有人敢寫這種奏摺的,得罪多少人啊?這是怎麼坐上江僉都御史位子的?

再一看下面的署名,賈政。

那沒事了!

人家是叔侄關係,你先動手,還不興人家還手啊?

就這奏摺還能走通政司,而不是直接送到御前,這是人家願意守規矩,否則你又能如何?

通政司這邊立刻送往內閣,多一秒都不帶留下的,這就是快燒紅的鐵,這都不是燙手的事情了,這是把手烤熟的熱度。

分管督察院的方頌拿到奏本,看了一眼後就笑了,算算日子,也該來了。

真當賈璉南下巡視鐵路建設情況是閒著沒事麼?

【理應查明。】方頌刷刷刷的在小紙條上寫了批語,拿澆水沾奏摺上,慢悠悠的來到首輔辦公室。

林如海看見他笑容滿面的進來,還以為是別的事情,沒曾想是這麼一檔子事情。

上奏摺的賈政是小舅子,說的問題也是現實存在的,去年底各種總結報告人家看了才上的奏本。

你就說這事情要不要查清楚吧!

看了批語之後,林如海惡狠狠的瞪了一眼方頌,這哥們也不在乎,笑嘻嘻的回一個笑臉。

【奸商偷稅漏稅情況普遍存在,理應徹查!】

林如海也寫了個批條沾上去,然後遞給方頌。

方頌看一眼後,卻沒有接,而是冷笑道:“林相,您這麼定性不妥吧?硬要如此,這奏摺請恕下官不敢送御覽!”

林如海沉默片刻,理論上沒有大事,不用事事開會,但這個事情可大可小,必須先開個內閣小會,統一口徑。

“把人都叫來,讓大家看看再說。”

這回不能不開,林如海必須把這個最終決斷變成集體意見!

然後再上呈御前,否則這事情就麻煩大了。

方頌猜到了林如海大事化小的想法,忍不住提醒一句:“林相,還是別開會了。”

林如海心裡情很清楚,卻依舊心存僥倖道:“容我想想!”

方頌一抱手便告辭離開,林如海叫來常隨,讓他去督察院一趟。

臨下班前常隨回來了,帶回來賈政的訊息後,林如海呆坐一會才嘆息一聲,撕掉此前的批條,叫人進來將奏摺轉呈御前。

常隨帶回來的一句話很簡單,就三個字,攔不住!

林如海也知道,確實攔不住!既然攔不住,還不如化被動為主動,屆時還能在過程中做點手腳。

李元結束了一天的批閱,起身活動幾下身子,正琢磨著晚上去哪歇著呢,胡敏進來了,手裡一份奏摺。

嘆息一聲,李元苦笑道:“忙不完的事情!”

胡敏笑嘻嘻道:“聖人這是心繫萬民,所以才如此辛勞。”

這句話的正確解讀,李元不放心內閣和秘書處的人,所以才儘量的每份奏摺都要看一遍。

當然這也是個學習的過程,就是太累了!

皇帝想要偷懶可太容易了,又是內閣又是秘書處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放權的。

胸懷大志的李元不敢懈怠,所以才儘量多看奏摺,瞭解國內的政務大事。

眼前這份奏摺既然送來了,只能是內閣轉過來的,皇帝必須看的。

這不看就算了,看完之後李元一天的好心情都沒了,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憤而站起道:“蠹蟲,國賊!”

胡敏是事先看過的,所以及時勸一句:“聖人息怒,事情既然捅出來了,處置了便是。”

李元怒道:“你不懂,江南的問題不是新問題,是沉痾!當年先生在蘇州大開殺戒,這才鎮住了江南士紳,讓他們乖乖的繳納商稅。這才過去幾年啊?舊病復發了。這種事情既然發生了,就一定牽扯到官吏的貪腐。兩江是何等重要的地方,三十年之前,天下稅賦,四成出自江南。父皇為了扭轉局面,苦心孤詣,總算是有所改觀。此事只要確定奏本屬實,說明江南官員嚴重瀆職。”

李元還有一句話沒說,那就是,收拾不了地方士紳,還收拾不了官員?難怪先生再三強調,治理天下,首在吏治。吏治清明,事成大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