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魯達和林沖都已經是自己的鐵桿,這話說得直白一點也沒問題。估計就算他們覺得趙子稱有反心,也不會介意的,只會覺得“趙公子也姓趙,憑甚得不能殺上東京,奪了鳥位”。
楊志聽完命令,立刻就表示照辦,這一切都在他的許可權範圍之內,上面無論是文官系統的團練使也好,還是軍中的都指揮使、都虞侯,都管不到他。
他楊志又不是超額擴軍,只是不吃空餉,這是好事。
不過,楊志還是有些擔心到時候職責不明,出現混亂,又小心補問了一句:“剛才縣君說,人手補足之後、名義上受僱於本縣,也要稍微幹一點活,卻不知到時候務工和操練,又該如何分配?我也好心中有數。”
趙子稱:“你放心,不會讓將士們幹髒活的,我也不是光指望你這五百人。除了滿編五百人一營的正軍以外,我還會再超募五百人,名義上是民夫,但實際上你們幾個也可以兼管。
這樣加起來,一共是五百禁軍正卒,五百徭役民夫,累計一千人。那五百民夫,是可以流動的,幹得不好或者不想幹了,結了錢就能走。五百正卒,則要齊裝滿員定下來,嚴格以軍紀約束。
修圩田也得裝裝樣子修一修,因為完全不修的話,容易被人指摘我假借修圩徭役募集錢糧、實則蓄兵。具體幹活的時候,讓正卒乾重體力的累活,讓民夫幹髒活和雜活。這樣就當是操練正卒的體能、打熬氣力了。
不過你們儘管放心,我會給乾重體力活的正卒足夠的飯食,還可以偶爾吃魚吃蛋,不會虧欠的。”
趙子稱穿越前也看過不少穿越小說,主角都喜歡走精兵路線,給少量死士直接吃肉,然後嚴格軍事操練,又不幹活。趙子稱一來是沒這個條件,二來也是覺得不適合目前的情況,沒必要,還不如“以一部分重體力勞動替代體能訓練”呢。
古代錢糧本就不富裕,人的勞力也是很值錢的,非要去特地舉石鎖練力氣,那不是浪費嗎?跟現代人開著車去健身房跑跑步機有什麼區別?還不如直接讓他們去圩田圩壩工地上扛石頭呢。
不過那種下到淤泥裡挖泥,或是別的髒的、容易導致寄生蟲病的活兒,衛生方面不夠科學合理的活兒,不讓楊志麾下的正卒幹就是了。
只要經過科學規劃、合理設計,趙子稱相信勞動和健身是可以有機統一的。
幾個心腹軍官聽說縣君能讓士兵們敞開了吃飽,立刻沒有意見了。大宋計程車兵,從來就沒敞開管飽過。
楊志只是出於謹慎,又提醒了一句:“真讓士卒完全吃飽,那耗費的錢糧,又得升一大截,可能每人每月要多花一兩貫伙食錢,都抵得上發下去的錢了。”
“這個你不用關心,前面你也說了,朝廷給禁軍的標準,每人每年總成本五十貫,半年就是二十五貫。我按半年每人四十貫的標準給你,五百人半年就是兩萬貫。民夫不用考慮裝備,只要提供徭役的工具,算開銷折半,五百人半年就是一萬貫。
我給你三萬貫,養這一千人半年,該齊備的東西都要齊備,可做得到麼?”
趙子稱前幾天從慕容家第一筆支取到的三萬貫,這就直接預算完了。弄一千人忠於趙子稱個人的勢力,相當於五百禁軍加五百廂軍,養半年,再補齊裝備,三萬貫就出去了。
要不說軍隊是吞金獸呢,錢再多,一旦自己養兵,很快就會花光。
大宋一朝,王安石變法之前,每年的財政收入普遍在六七千萬貫之間,其中三分之二的財政收入都是用於軍隊的。大宋養著相當於八十萬的常備軍,每年花掉四千萬貫稅賦。
所謂“八十萬禁軍”的概念,其實就是從這兒來的。並不是說真有保證八十萬的禁軍,只是說“朝廷每年花在軍隊上的錢,按照軍費標準,應該能養活八十萬禁軍,或是一百四十萬廂軍”。
三人聽了趙子稱的計劃,都是咋舌不已,但沒有任何質疑,直接就去照辦了。
募兵的來源,可以考慮之前沒有收服的江湖同道、挑選確實願意來投、人品可靠的,
也可以在本地尋找失去田地的良家子,願意受僱於人的。趙子稱不讓他們臉上刺字,或是巧立名目暫時編到別的編制裡,這些都不是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