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才是宋世祖

第163章 就任監國,一心對外

“聽說了麼!秀王在京東路和河北路大勝金狗!”

“完顏宗弼領兵五萬,進犯徐、楚,被秀王麾下大將岳飛等人打得三戰三敗!聽說秀王在河北反擊之後,完顏宗弼就帶著殘部撤出宿州,一路撤回宋州才重新站穩腳跟!”

一南一北兩條戰線上宋軍先後大勝的訊息,如同疾風暴雨一般,在極短的時間內掃過整個中原。

沒辦法,天下漢人實在是被胡虜壓抑得太久了。

自從童貫北伐遼國失敗、不得不花錢贖買燕京那年起。天下漢人就從之前的醉生夢死、毫不知兵的狀態,一下子陷入兵兇戰危的修羅地獄,整整五六年了。

人人都懷念往昔的太平歲月,但又知道回不去了,只能被日復一日的戰亂摧殘所折磨,一眼望不到頭,除非是死了才能一了百了。

在這種持續五六年的極度痛苦當中,突然有一縷陽光撕破冰封的永夜,怎能讓人不期待?哪怕沒有朝廷六百里加急,哪怕靠民間口口相傳,訊息依然以每天數百里的速度擴散著,至少兩百里。幾乎是天下所有漢人聽到後就奔走相告、自發形成接力賽一般的擴散。

而且訊息的傳播,也是越來越離譜,越來越傳神,到了後來,秀王殿下幾乎被傳說成了神一般或者說救世主一般的存在。

尤其秀王那邊的捷報,本來就是會不斷升級、版本迭代的,一開始大家聽說的北線大勝只是收復滄州、河間兩府,但很快就有新的細節爆料出來,說秀王是為了北伐救駕。

再往後,雖然明知道皇帝沒救出來,但整場北伐燕京的試探性攻勢,被民間各種謠言反覆加工升級、形成一個傳播力最誇張最膾炙人口的版本。

在那場戰役中,雖然確實有斬殺了一名金人的押運猛安,但是亂軍之中已經無法統計他具體到底是死在誰手上的了。

或者說,那具金人猛安的屍體上至少捱了七八處嚴重的傷口,有刀有槍有箭矢,根本分不清哪一擊才是致命的。死在關勝手上的機會說不定還大一些。

但沒關係,因為趙子稱也身先士卒衝殺了,他的英姿有無數人看到了。包括被趙子稱救回來的那些汴京抗戰派朝臣,如何慄、翟進、李若水,他們都親眼看到了趙子稱殺穿敵陣的英姿。

於是戰後凡是被救回來的文官,都絞盡腦汁至少作詩一首,歌頌趙子稱如天神下凡一般拯救群臣的壯舉。文采好心情激動的被救大臣可能得作詞三首、五首,總之怎麼吹得天花亂墜怎麼來。

那名金人猛安的斬獲功勞,都被算到了趙子稱本人頭上,剩下一些被殺的金人謀克,只要沒有確鑿證據、分功存疑的,也都統統算趙子稱頭上,“疑功從有”。

趙子稱的英勇、在文人口中被吹捧的程度,已經直逼項羽。古往今來,除了項羽以外,沒人敢說英勇豪氣能超過趙子稱的。

什麼秦王破陣、太祖皇帝一條蟠龍棍打平四百軍州之類的事蹟,也都只能往後稍稍了。

越來越多的人對著趙子稱翹首仰望,如久旱盼甘霖。

被金人蹂躪的淪陷區百姓,更是巴不得簞食壺漿,只等王師趕快來解救他們。

……

滄州反擊戰後僅僅第八天,西京洛陽。

逃到洛陽周邊的一小群朝臣,正是在這天一早知道京東、河北大勝的訊息的。

這群人以資政殿大學士李綱為首,還有原兵部尚書孫傅、同知樞密院事許翰等骨幹等幾人,最重要的還有老將宗澤。

他們名義上不能算是朝廷,因為朝廷的中樞骨幹都被金人抓了。而且當年趙桓在位時,李綱的朝中地位也不算高,其他投降派的重臣個個都比抵抗派的更高。

那些被金人俘虜的大臣,有相當一部分相對死硬的,或是沒有利用價值的,之前也都被金人跟著趙佶、趙桓一起押往燕京安置。也留了一小部分真心投效的漢奸在汴京等地和其他河南周邊,算是幫助金人接收地盤。

曾經趙桓一朝的骨幹執宰裡,白時中已經在靖康之變中驚懼憂怕而亡,至此除名。但李邦彥還活著,也心甘情願當了漢奸,另外張邦昌、秦檜等人,也都留在了汴京,幫著維持秩序。其中李邦彥和張邦昌原本的官位都是絕對比李綱高的。

但不管李綱這些人官職如何,因為他們的堅決抵抗,他們在河洛一帶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河洛地區的地方官和禁軍還能團結在他們周圍,聽他們的號令抗金。

北邊連線的太原王稟,西邊關中地區被隔斷一方的西軍殘部,還有原本歷史上後來抗金大放異彩的吳家兄弟,也都認李綱、孫傅、許翰、宗澤這個組合的指揮,願意暫時聽他們的統籌協調。

現在,聽說趙子稱大勝後,李綱等人緊急磋商了一下,都一致透過,決定給趙子稱上書,請他以天下為重,哪怕不能立刻稱帝,至少也要先稱監國。

另外,為了組織天下漢人抗擊韃虜,至少還要上天下兵馬大元帥號。這樣才能確保趙子稱既以監國之名總攬天下政權、又以元帥之名總攬天下兵權——這個名頭也不是亂想的,原本歷史上趙構要抗金,在登基之前也被皇兄先封了河北兵馬元帥。後來皇兄被抓後,趙構在登基之前,也過渡性的先升到天下兵馬大元帥,最後才登基。

宋朝開國之初,也封過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官職,所以是有歷史基礎的——那是趙匡胤960年剛建國的時候,當時還沒完全統一天下,南方各國都還在呢。趙匡胤為了爭取更多國家承認大宋為正朔,就升了吳越王錢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所以宋朝是刻過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印璽的。

五代十國的時候,只要南方各國不稱帝,肯承認中原正朔,那麼中原王朝每一次改朝換代,就得給南方稱臣的國王加一次官號。當初契丹耶律德光剛被打跑的時候、後漢劉知遠下山摘桃子,給錢俶的是“天下兵馬元帥”、到了柴榮時就得升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到趙匡胤就得升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每改朝換代一次就得加一個字或者換一個字。

李綱等人商議一致之後,也六百里加急最快尋求山西、關中等地的地方實權派和軍隊將領的支援,最後的結果也是出奇地一致。

雖然蜀地因為道路險遠暫時沒法聯絡,但那地方閉塞一隅暫時也幫不上忙,也不會扯後腿。總而言之,李綱在一個月之內,就爭取到了河洛、山西、關中三處的支援。隨後諸臣僚和武將聯署,一致上書勸秀王以天下為重。

李綱在信中還特地強調,值此國難之際,天下義臣各在一方,這時候必須事急從權,決不能再玩什麼三辭三讓。而且秀王這個監國和天下兵馬大元帥,也都是天下人心所向,乃是萬民推戴,並非來自於“先帝禪位”,所以絕不容再推。

再說,當皇帝才要三辭三讓,當監國哪有那麼多好讓的?路隔千里,往返三次太耽誤事了。

而就在李綱等人聯署的同時,趙子稱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更多地方官員和將領的擁戴。之前沒有明確表態的江南西路主官胡直孺等人,也不約而同給趙子稱上書,也是勸他監國,不過請求的元帥名號倒是與李綱勸的略有不同。

如此一來,到靖康二年三月份的時候,趙子稱又實打實得到了河洛、山西、關中、江西等地的擁戴。另外李綱還言辭懇切地擔保,他已經在聯絡川峽四路,確保他們也都承認秀王的臨時監國朝廷。

天下只剩下河南的淪陷區,以及湖廣還沒表態。

不過這些地方的形勢,也確實比較危急和微妙。因為歷史上就在靖康之變那年,湖南就爆發了鐘相楊么起兵——只不過一開始他們的起兵並不是直接打著造反的旗號,反而是打著“勤王抗金”的旗號,還試圖讓原本時空的趙構承認他們,讓他們實際控制兩湖。

他們從湖南北上進入湖北,就是為了趁機偷偷竊據地方。只是後來趙構坐穩了位置、不許他們再進一步北上擴大地盤、不讓他們再多佔湖北的土地,鐘相才徹底撕破臉公然造反了。但他們趁亂擴大勢力的行為,其實就是在靖康年間就發生了,只不過最初一兩年是隻撈地盤不正式打出反旗罷了。鐘相這些人也都是摩尼教的,這一點跟方臘極為相似,鐘相此時在摩尼教內部已經自封為“大聖”,南方殘餘的摩尼教徒也都認他的大聖封號,跟當年方臘自稱的“聖公”也沒什麼區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