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的事情不少,朱允熥自然也需要考慮賺錢的事情了,大明現在看似家大業大。不過相比起一系列的重大工程,家底子還是有些不夠用。
惟一讓朱允熥感覺到比較欣慰的,那就是現在的大明沒有一些不必要的折騰。
老朱三十年的統治為朱允熥攢下了足夠的家底子,沒有靖難之役的死傷無數、國家動盪,現在朱允熥可以放開手腳去做一些事情。
畢竟經歷了靖難之役之後,朱棣還完成了數次北伐,七下西洋以及遠征安南、遷都等一系列的事情。
這裡面自然是有朱棣和朱高熾勵精圖治的因素,不過這也是和老朱打下來的底子厚有關。
而朱允熥現在就不需要擔心這些事情,現在家底子比較厚實,他就可以放開手腳了。所以不管是海貿也好,還是疏浚大運河也罷,都不算太大的負擔。
最主要的是疏浚大運河短期來看是財政上的負擔,但是對於回府中原地區的一些耕種有幫助,對彌合南北有重大意義,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而海貿,這就不是單純的出去撒錢了,這是要從海外賺取到更多的利益。
鬱新來到武英殿後連忙行禮說道,“臣鬱新拜見陛下。”
“今年的稅該收就收,除了遭災地區減免之外,其餘的必須按量。”朱允熥就直接說道,“報災的派人詳查,不可讓貪官汙吏借天災人禍之藉口矇蔽朝廷。”
鬱新連忙回答說道,“臣明白。”
不要怪朱允熥多心,實在是這樣的先例稱得上比比皆是了.
大明的疆域很大,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地方報災,正常情況下肯定就是減免受災地區的稅收,再給與一定的賑濟。
可是每一年報災上來的,有些未必是真正的遭災,或者是報災的程度誇大很多,以至於有些時候朱允熥都有些懷疑了。
所以該仁慈的時候肯定仁慈,該提防的時候必然就需要提防了,這不衝突。
朱允熥隨即關心問道,“現在國庫的銀錢還夠嗎?”
鬱新底氣十足的說道,“陛下,不管是銀錢還是糧倉裡的糧食,都足矣。”
聽到鬱新這麼說,朱允熥也有底氣了,“那今年徵稅的時候,寶鈔抵稅的事情繼續執行,再寬鬆一點也無不可。”
聽到皇帝這麼說,鬱新等人也有些百感交集,如今的承康皇帝在寶鈔這件事情上耗費了太多的心力了。
在皇帝還是皇太孫的時候,就開始主導不斷的修復寶鈔的信用度問題,力勸洪武皇帝改了政策,允許朝廷回收寶鈔、讓其貨幣的屬性正常化。
這件事情看似是費力不討好,這也毋庸置疑了,遇到的阻力等等也確實比較大。
不過不管朱允熥是皇太孫還是皇帝,他都是在堅定不移的去做這些事情,也算是一步步的看到了一些效果。
鬱新露出笑容說道,“陛下,此前江南等地寶鈔就已經重的民心了,江南地區的寶鈔幾乎不再貶值。”
聽到鬱新這麼說,朱允熥也露出笑容,這隻能說明有些情況被他扭轉了。現在的寶鈔不再是朝著廢紙的方向發展了,這就算是對他努力的肯定。
當然這也是因為及時發現了問題,所以現階段這麼做還是能夠及時調整。要是再過些年,幾乎就是積重難返了,到時候想要再做這樣的事情幾乎是很難成功。
道衍也湊趣說道,“臣此前奉命去太倉,這些商賈一向聰明。北方地區不少人對寶鈔還有戒心,他們低價從北方換取寶鈔,到南方來用。”
要是其他人,尤其是老朱,肯定是下意識的不滿,認為這些不事生產的商賈就是在汲取百姓的利益等,說不定就要重罰這些商賈了。
但是朱允熥則笑著說道,“只能說此前寶鈔的事情傷了民心,北方的百姓不滿也正常。只是現在寶鈔能兌換了,這也是好事。”
聽到朱允熥這麼說,鬱新也好、道衍也罷,都覺得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沒什麼問題。
在江南地區寶鈔開始正常化,在北方地區寶鈔雖然還是有所貶值,可是已經有商賈回收、兌換等,一些百姓也可以意識到寶鈔正常化了。
尤其是稅收開始不斷的放鬆政策,開始允許用寶鈔抵稅、而不是一味要求實物,北方的百姓很快也就會意識到那些商賈的貪婪和狡詐了。
這都需要一個過程,朱允熥沒有一步到位直接允許寶鈔正常化,說到底就是前些年欠的債太多,也不敢放開,要不然朝廷的糧庫等都要空了。
而現在百姓有了信心等等,接下來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好辦了。
這些商賈的做法就像是倒騰國庫券,從一個低價的地方倒騰到高價的地方兌換,賺一個差價。
這裡頭自然有人的利益受損,有些人可以賺的盆滿缽滿。
不過這也算是一些人對政策解讀能力出色,以及敢冒風險等,這也是寶鈔給了百姓信心,這些人才敢這麼做,畢竟寶鈔現在是大明的官方貨幣之一。
對於朱允熥來說,最值得開心的事情自然就是自己的努力收穫到了成效,他發現的一些問題在得以解決。
至於這些事情現在看起來還不夠完美等等,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了,他也不奢望一步到位,只要問題在不斷的解決就好,只要事情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就行。
貨幣的正常化,在朱允熥眼裡看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畢竟大明缺少銅。
他不可能保證全都是用銀子或者銅錢,也不能保證全都是用寶鈔,但是在合理使用各種貨幣的時候,也能促進貿易等。
等到海貿能夠有更多的金銀珠寶和物資來到大明,這也可以更大的促進大明的經濟。
到了那時候,朝廷的稅收也可以更多,到時候想要去辦一些事情自然也就可以更加的方便。畢竟只靠土地稅等,看似是夠用了,可是誰不希望財政更寬裕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