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朝的這些地方諸侯們,劉辯覺得也是挺有意思的。
不管是翻史書,還是看奏摺,都能很清楚的看到他們忠貞不二為社稷獻身的精神。
甭管他們做什麼,他們的口號永遠都是為了漢家社稷,為了朝廷。
但仔細看看他們乾的事情。
打著漢臣的名義,瘋狂開疆拓土。
沒有任何一個人例外!
在劉辯的眼中,這些人哪還算是什麼臣子呢?
回到崇德殿的劉辯,翻看了一下尚書檯最近送來的摺子。
然後對著地圖開始了點兵點將。
“益州牧劉焉的幾個兒子是不是在朝中?”劉辯最先將目光放在了益州。
因為他很清楚,劉焉這老小子現在已經基本上獨立了。
他的幾個兒子好像在不久後還準備攻打京都。
雖然那是在董卓遷都之後發生的事情,但歷史發生了改變,劉辯也擔心他們會在自己重整旗鼓之時,鬧出點么蛾子,搞出不好的影響。
荀攸上前說道:“回陛下,劉焉幾位年長的兒子,皆在雒陽。”
“長子劉範曾為左中郎將,而今賦閒在家。”
劉辯點了點頭,“原來袁紹搶的他是他的官,其他人呢?”
“此子劉誕為治書御史,幼子劉璋為奉車都尉。”荀攸回道。
劉辯才注意到原來劉璋這廝竟然也朝中。
“遷劉範為昌黎太守,劉誕張掖太守。”劉辯的手指從地圖的東側一直劃拉到西側,然後說道。
荀攸看的一臉懵,“陛下,昌黎、張掖可不是太平之地。”
這準確而言,都已經不能算是大漢的疆域了。
雖然名義上還在,這兩地根本就不遵朝廷之令。
劉辯輕笑,“對於反骨上長了個腦袋的劉氏宗親,朕這麼做,應該已經算是很仁慈了吧?阻隔道路,暗中置辦乘輿,朕可以暫時裝作不知道。但他的兒子都在京畿,父債子還,就先付出點兒息吧。”
荀攸吃了一驚,“陛下,益州牧欲反?”
劉辯神色淡然的點了點頭,說道:“劉焉上言以州牧牧守一方,又在聽聞益州乃龍興之地之後,立馬就選擇了當益州牧,你說呢?”
荀攸震驚的有些口乾舌燥。
他並不懷疑皇帝所說的這些事。
他現在就想知道,十四歲的皇子久在深宮,是怎麼知道這些事的?
“你是不是很好奇朕是如何知道的?”劉辯笑問道。
荀攸神色木然的點了點頭,表情有些呆滯。
劉辯仰頭輕吐一口氣,頗為感慨的說道:“朕,曾與夢中巡遊三千世界。”
荀攸:……
這說法,是叫他信還是不信呢?
太離奇了。
劉辯哂笑一聲,繼續將木頭投向了地圖。
“劉表的兒子是不是沒有一個在朝中?”劉辯問道。
“陛下恕罪,此事臣的確並不清楚。”荀攸搖了搖頭,“此事應問詢太中大夫楊彪,他對這些事情可能瞭解的比較清楚。”
“故司空劉弘應當也是清楚的。”
“宣吧!”劉辯頷首,“讓張溫也一道來一下。”
“唯!”
在這三人到來後,劉辯一句廢話都沒有直接就將方才那個問題拋了出來。
楊彪剛要開口,劉弘就搶先一步說道:“回陛下,劉表長子劉修為東安太守。其餘兩個兒子,以及數個從子,似乎皆在荊州。”
“東安太守……”劉辯唸叨了一句,“遷雲南太守。”
“劉琮似乎還年幼,劉琦倒是到了出仕的年紀了,徵為東海相吧。”
殿上幾人,盡皆石化。
這徵辟徵的更像是在折磨人。
劉修若是去了雲南郡,劉表大概第一個不答應。
“臣請陛下三思,劉修乃荊州牧嫡長子,若遷為雲南太守,恐怕不太合適。”楊彪勸道。
劉辯掃了一眼這幾人,“朕沒有問你們的意見,此事不需商議。”
“朕雖年幼,但還不想看見在朕的疆土內豎立著無數個無名卻有實的諸侯國。”
“更何況,身為宗親難道不應該奮勇當先的,肩負起為偉大國家開疆拓土的重擔嗎?”
荀攸在眾人面面相覷的時候,笑著說道:“諸公,陛下也並非是要殺了他們,只是換一個更適合他們的地方而已。”
楊彪見劉弘與張溫都在裝死,也只好按下心中的不快。
“徵曹仁為討虜都尉,關羽為宣武都尉,周瑜為昭武都尉。”劉辯說道。
楊彪幾人大眼瞪小眼,皆不知道皇帝說的這幾個人是什麼地方的俊傑。
“陛下,這三人……是何處名士?”荀攸見他喊來的三個幫手都一臉茫然,只好問道。
什麼地方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