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從一介書生到天下共主

第161章 剿匪撈錢

河南節度使府,校場。

李若虛身著厚重的鎧甲,手持長劍,目光炯炯地掃視著校場上整齊排列計程車兵。他猛地將劍舉起,大聲高呼:“汴州李佑,竟敢竊據州府,燒殺搶掠,犯下滔天罪行。如今我等奉聖上旨意前去討伐,只要諸君齊心協力,必能一戰成功,凱旋而歸!出發,出征!”

李若虛今年已然六十九歲,他本對武職並無太多興趣,若不是身為軍戶長子,依照制度必須繼承軍職,以他的才學與志向,定會去考取文進士。他的弟弟李若德便是文進士出身,在懿宗年間曾擔任刑部侍郎,後因不願與朝中奸佞同流合汙,憤而辭官。

話說當年,李若德還曾有過一段奇聞。傳聞他曾抱過幼年的懿宗皇帝,待懿宗登基後,特賜號“金臂老李”。

早些年,一樁重大案件中,李若虛擔任主審官。他秉持公正,並未審出任何問題,然而上司卻並不滿意,隨後換他人再審,竟真的找出所謂“罪證”。李若虛因此被貶官兩級,歷經數年波折,才慢慢得以升遷,如今終於被派來擔任河南節度使。

時處五月中旬,冬小麥已進入收割期。

“行軍途中,切不可踩踏莊稼!”這是李若虛下達的第一道軍令。

李若虛、李若德兄弟二人,皆以清正廉潔聞名於世。不過,能做清官,也得益於他們家境殷實,祖上積累了大量田產,不知佔了多少軍田。他弟弟當年在考取進士之前,因手頭拮据,一次性就變賣了上百畝地。

“若虛公!”

眾人來到碼頭準備登船,河南觀察使李懋芳,帶著掌書記王思任,趕忙上前拜見。

李若虛拱手回禮,他們近期諸事不順,但有一事還算欣慰,那便是去年皇帝將監軍太監撤回,至今尚未再派,如此便無需忍受監軍太監在一旁指手畫腳,干擾軍務。

三人合兵一處,步卒總數過萬,此外還徵召了數千民夫。

由於王思任所率水師船隻有限,無法承載如此眾多的人員,只能用船運載糧草前行,士兵們則沿著岸邊跟隨船隻行進。

正在田間收割麥子的百姓,遠遠望見官兵前來,皆驚恐萬分,紛紛躲得遠遠的,眼中滿是怨恨地看著這些官兵。

三人練兵總數雖多,但年初折損了三千餘人,不得不緊急徵召補充兵力。這一番折騰,耗費的銀錢不計其數。河南三司既要供應軍餉,又要向朝廷繳納賦稅,無奈之下,只能變本加厲地盤剝百姓,各種苛捐雜稅新增了十幾種。

大軍一路南下,因行程緊迫,官兵們暫時無暇劫掠百姓。

十日之後,大軍抵達許州城。

“拜見李觀察使、李節度使、王掌書記。”

許州刺史何天衢,率領州府兩級官員,出城恭迎官軍。如今反賊壓境,為了保住性命,他也顧不上什麼文武之別,對節度使李若虛亦是尊敬有加。

李懋芳開口問道:“李佑賊軍的動向如何?”

何天衢趕忙回答:“李賊在十里外的河對岸安營紮寨,阻斷了所有過往船隻,目前還無法探知其內部訊息。”

“觀察使,當務之急是先紮營,隨後再派探子打探敵情。”王思任建議道。

李懋芳點頭稱是:“好,就先紮營。”

何天衢接著說道:“幾位遠道而來,一路辛苦,在下已備好宴席,為諸位接風洗塵。”

王思任皺了皺眉頭:“還是先紮營要緊。”

於是,王思任負責指揮紮營事宜,李懋芳、李若虛則被請進城中赴宴。這宴請並非單純為了吃喝,而是藉此拉近眾人關係,畢竟接下來協同作戰,關係融洽方能更好合作。

雙方就此在河兩岸相隔十里紮營,算上民夫、水兵以及本地鄉勇,官兵總數達一萬八千餘人。而李佑這邊,水師加上輜重隊,人數還不到四千。

次日。

王思任親自率領水師南下,大小戰船共計四十餘艘。

反觀李佑的水師,大小船隻僅有三十餘艘,其中十餘艘還跟隨蘇如鶴去了西邊,面對官兵水師,只能暫且避讓鋒芒。

王思任的水師行至河口之前,便下令停下。他心中忌憚,不敢貿然前進,生怕中了敵軍埋伏。若李佑的水軍從雙洎河和清流河兩面殺出,他的水師必將陷入包圍。

王思任站在船頭,仔細觀察敵情,只見敵營綿延二三里,到處插滿了旗幟,根本無法判斷其中究竟有多少人馬。

李佑這邊,同樣不敢派水兵前去打探敵情,只能派出僅有的幾名哨騎,隔河眺望官兵營寨。

說來可憐,李佑起義至今,麾下僅有六匹馬。

相比之下,那些西北流寇,動輒便能出動數千騎兵。

李佑對這六匹馬極為珍視,平日悉心照料,其中一匹母馬懷有身孕,便留在了州城。

五名哨騎快馬加鞭趕至江邊,隔河遙望官兵營寨,同樣難以看清具體情況。

雙方都對彼此虛實捉摸不透,但官兵憑藉水師優勢佔據主動。然而,李佑佔據了有利地形,王思任的水師不敢貿然越過河口,只能暫且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就這樣,雙方陷入對峙,各自派出小股精銳部隊,相互試探對方的虛實強弱。

兩日之後,蘇如鶴率領援兵歸來,在鄢陵、扶溝二縣各留下五百鄢陵兵駐守。如此一來,李佑的步兵人數一下子超過五千,其中一千五百人雖是陳留農兵,但戰鬥力卻比官兵強悍許多。

雙方對峙半月有餘,夏收進入最為繁忙的階段。

宣教團、農會以及基層官員,因安全無法保障,便在新佔領的尉氏縣開展分田工作。隔壁鄢陵縣的佃戶見狀,趁機發動起義,不但攻佔了縣城,還趕來請求宣教團前去主持分田事宜。

尉氏、鄢陵二縣多山,唯有靠近雙洎河的土地較為肥沃,其餘大部分地區皆為窮鄉僻壤。

李佑並不著急,順勢將這兩縣納入囊中,趁著夏收推進分田舉措。

至於擁有鐵礦的鄢陵、扶溝二縣,目前暫且只佔據縣城,原因是分田人員難以透過,北上時容易遭受官兵水師的攻擊。

……

雙方對峙一月,夏收已然結束。

李懋芳以軍糧不足為由,責令許州刺史何天衢即刻下鄉徵糧。

可這許州,僅有長社、尉氏、鄢陵三縣,如今李佑已佔據兩個半,何天衢實際掌控的地盤僅剩半個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