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還早著呢。
如果光靠他去山上砍,那他一年也砍不夠。
不過好在呢,小世界這邊已經是春天了,這些荊棘條子栽種下去,很快就會生根發芽,這玩意兒繁殖的很快,一年的功夫,就能繁殖出一大片來。
到時候,光是小世界裡繁殖的這些荊棘條子,就夠圍籬笆的了。
把剛砍的這些荊棘條子全都栽種上,李秋生這才從小世界裡出來,回家去了。
經過他新劃的那片宅基地的時候,停下來看了看。
這裡是整個村子的西北角了,最後一排。
原本這裡是曬穀場的,等於是在曬穀場上劃出這一塊地來。
後邊這曬穀場就只能往後邊挪了。
街裡那邊,屬於老村子了,那邊的房子當時蓋的時候就沒什麼規劃,東蓋一處,西蓋一處,裡面的小衚衕小巷子,七拐八拐的,還很窄。
而到了村子後邊的這些房子,基本都是近幾年新蓋的,按照公社的要求,所有的新房都是統一規劃的,整整齊齊,一排新房是二十八間,一般是七戶人家,每戶四間。
不過也有的是六間、八間的。
李秋生跟三叔這一排,現在還一處新房都沒有,屬於新起的一排,李秋生跟三叔就是打頭的兩家。
李秋生在靠西邊的位置,六間房,三叔緊挨著他,八間房。兩人加起來等於是佔了半排。
這裡地方是足夠的寬敞,進出也十分的方便。
不過西邊的這條路,在李秋生看來,還是窄了點。
也就能跑個牛車,跑個大卡車就有點勉強了。
後期可以的話,李秋生準備跟大隊裡商量一下,把這條路再往西邊擴一擴。
當然,這是後話了。
先把這房子蓋起來再說。
李秋生打算正兒八經的把這六間新房收拾一下。
基座就用山上的大方石,就是陳國成家那採石場開出來的。
一塊方石,長半米,寬三十來公分,厚十多公分,方方正正的,搭基座正好。
也不貴,採石場那邊,之前是論車賣的,牛車。
一牛車差不多能拉這麼十塊大方石,兩塊錢。
後來有了大卡車,採石場就不安車賣了,而是按塊賣。
一塊大方石兩毛錢。
基本上起六間屋的基座,連屋牆帶院牆,差不多得兩千來塊大方石。
四五百塊錢。
對別人來說,有點小貴,但對李秋生來說,倒也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