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手術刀:開局給張居正割痔瘡

第15章 病歷本

“死亡率?”趙裕眉頭一皺,雖然不知道他口中的死亡率是什麼意思,但僅憑“死亡”二字,恐怕就不是什麼好詞。

“就是說,您開過刀的病人裡,有多少是治好了,有多少是死了的?”賀懸問道。

“這,我……誰會刻意記這些東西啊?”趙裕一時舌拙,竟不知該如何回話了。

“人命關天,怎能不記呢?連患者怎麼死的,死多少都不知道,怎麼能說自己是個稱職的醫生呢。”賀懸笑著說道。

他手上的那疊紙,就是現代醫學的基石之一—病歷本。

透過病歷本,醫生可以開始詳細記錄病人的病情、體徵、診斷以及治療過程,同時在醫療糾紛中成為明確的法律依據。

病歷本也能為醫學研究提供大量的臨床資料和案例,同時提高醫院的管理水平和醫療質量。

在現代的病歷本使用之前,醫生們或許會有意識的去記錄自己診治過的病人,但絕不會如此詳細和系統,也很難去追溯已經診治過病人的康復情況。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病歷本,才有了現代醫學。

而病歷本的發明時間是1793年,很明顯,明代的趙裕醫師不可能知道這個東西。

“這是186位經我手診治患者的就醫記錄,包括症狀、病人特徵、診斷以及治療過程。他們全部都經過了或大或小的開刀手術,其中死亡數……是二,186起開刀手術,只有兩例死亡。”

他笑著,把那一疊紙分別遞開,趙裕醫師和張居正、張敬修分別拿了一摞,開始觀看起來,一邊看,一邊嘖嘖稱奇。

“其中第一例是肩膀貫穿傷,患者不小心被糞叉扎透了肩膀,雖然經過消毒處理,但傷口還是潰爛流膿,不治而亡。”

“第二例是足部穿刺傷,患者不小心踩到了上有鏽釘的爛木板,雖然消毒處理,但還是感染了破傷風,不治而亡。”

“所有記錄均標註有姓名籍貫住址,可隨時前往求證。”賀懸笑著說道。

186例患者死亡2例,在現代醫院屬實駭人聽聞,從院長到護士恐怕都要追責。但在現代醫學沒有發展的明代,這簡直就是天上神仙才能做到的事了。

“186位患者死亡兩位。”張居正略微皺起了眉頭,原來賀神醫也不是完全保險。對於他來說,雖然93人死1,不是那麼容易抽到。但這風險還是有點大了。

那趙神醫呢,他怎麼樣?

這個時候,他心目中動手術的人選,已經比較傾向於趙神醫了,但當他把目光轉到趙神醫身上的時候,才發現趙神醫的眼睛已經瞪得有糖葫蘆這麼大,嘴巴張著,表情都有些控制不住了。

張居正不是醫生,對外科手術沒有概念,但趙裕清楚地知道186分之2的死亡率代表了什麼。

莫非他是仙人臨凡不成?

他有心覺得這位賀大夫是在弄虛作假,誆騙自己,但病歷本上明明白白標註著的姓名,籍貫。賀醫生也跟自己說歡迎求證……容不得他不信。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