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行無奈地點了點他的額頭:“怎麼就這麼不重視自己的名聲?”
陸晨陽嘿嘿一笑,問道:“皇上派來的眼線你都搞定了吧?不會壞事吧?”
陸晨陽敢在巖泉縣這麼囂張,最大的依仗不是兵馬,而是燕行能搞定皇上派來的眼睛。
如果陸晨陽的所作所為被皇上知道,皇上早就坐不住了。
燕行言簡意賅:“放心,他絕不會知道!”
燕行比陸晨陽更擔心皇上知道巖泉縣的情況,所以陸晨陽放了心。
把奏摺寫完之後,他立刻讓人送到了驛站。一州刺史的與京城聯絡的方式比縣令要快得多。
陸晨陽寫完信,終於鬆了一口氣。
正想著是不是可以放鬆了一下,士兵就來稟告,高銘求見。
高銘是陸晨陽招師爺招來的,他是這批招上來功名最高的,他是一個舉人,今年四十多歲,他也不是本地人,而是遊學而來,恰好被困在了府城。在經歷了一系列的變故之後,陸晨陽接手了府城,看到陸晨陽發出的告示,便來應聘了。
他是舉人按說也是能入朝為官了,最少也能做個主簿。但他對官場失望,所以多年來並沒有再考的打算。
他是欽佩陸晨陽的為人和魄力,所以看到陸晨陽招師爺,便動了心思。
再說一句,他一來就幫陸晨陽將流民戶籍、糧食分配都理順了,並且還利用自己的人脈又幫陸晨陽買了一大批的糧食。
這年頭能在外遊學的家裡就沒窮的,他是江南士族,也是家族中的嫡支,在江南很有人脈。
一聽說陸晨陽要買糧,他二話不說就答應給陸晨陽聯絡。
“先買個三、五萬石吧。”高銘輕描淡寫地說道。
連吃一個雞蛋都覺得奢侈的陸晨陽表示:“……”
果然窮人只有他一個。
扯遠了,高銘很快就進來了。
“大人,這是刺史府的賬冊已經整理好了,請大人過目。”高銘恭敬地說道。
“高先生不必多禮,請坐。”陸晨陽溫聲說道。
高銘拱手行禮這才坐下,他給陸晨陽解釋:“這次買糧食和安置百姓產生了一部分的開銷,屬下已經標註好了,這是結餘。”頓了頓,他說道:“這刺史府當真是富裕得很,大人可想好這比錢怎麼花嗎?”
陸晨陽想了想,說道:“再組建個商隊,沈家和趙家的商戶也會來府城開鋪子,我讓他們將多季稻的種子帶過來,明年開始,嶺南的所有縣城至少要三成以上的耕地都種成多季稻。還有,我已經讓巖泉縣的工坊派人來教學,農具要一步步更新,明年至少要一半以上的百姓,都要用上新農具。”
高銘眼神裡閃過了一抹亮光,陸晨陽這是用巖泉縣的資源來支援全嶺南的縣城!
那多季稻是陸晨陽跟東夷人和談之後弄來的,為什麼不是全縣種植,是因為種子不夠。可是如果不分給其他的縣城,巖泉縣就可以更多百姓來種植多季稻,陸晨陽是巖泉縣的百姓,他更該為巖泉縣打算才是,但他卻顧念著別的百姓,希望其他縣城的百姓們都能活下去。
那農具,更是陸晨陽一次次讓工匠試做出來的,其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也願意拿出來造福全嶺南的百姓。
因為,他有仁愛之心,不忍百姓受苦。
高銘心折不已,連忙站起身行禮道:“大人果然有大義,屬下佩服,嶺南的百姓有了大人,是他們之福!”
陸晨陽笑了笑,伸手扶起他,“我讀了許多年書,就是希望有一日能用我所學,可以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方不負多年苦讀。生命不該有區分,我做的事,只要能多一些百姓能活下去,那我就覺得是值得的。”
巖泉縣現在的百姓因為種植藥材,家家戶戶的情況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就算不全種植多季稻他們也能活下去。可是別的縣城不一樣,他們多一點糧食,是真的可以活命的。
陸晨陽苦澀地笑了笑:“只是我能力有限,努力這麼許久,也只能說讓他們吃飽飯而已,說起來還是我無能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