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軍不停的招賢納士途中,一晃時間就來到了秋收時節。
從長沙到交趾,數千裡的範圍內,稻田連綿不絕。
得益於潘浚一直在清查隱戶,一直在度田,所以這裡面大部分田地都會按時交上賦稅。
其中特別一點的,當屬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這三郡夷人比較多,因此採用了懷柔的治理方式,並沒有進行度田和清查隱戶。
這三郡中,除了交趾稍微富庶一點,其他兩郡都是人口稀少的地方,也沒有多少賦稅可以收。
當然,士燮也非常會來事,進貢了大量的香料和細紋葛布,其他明珠、大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象牙之類珍品,以及奇物異果,及香蕉、椰子、龍眼之類更是數不勝數。
這些東西在交趾平平無奇,但是隨著商隊運往襄陽、吳郡甚至蜀郡,搖身一變就能變成大量的錢財,然後用這些錢財換了鐵器、糧食,再運往長沙。
再加上蔣琬在南海焚海煮鹽,直接就為湘軍積累了不少的物資。
伴隨著糧草開始往漢壽長沙運輸,文聘的部隊也開始從交州向北進發。
此時湘軍經過數次擴軍,每一部約有一萬五千人左右,經過多半年的訓練,也都恢復了戰鬥力。
待文聘部趕到長沙,劉賢卻並沒有急著率軍出征,反而徵集四軍大部分將校,在長沙城南講武。
講武本來是檢閱部隊,劉賢卻拿來培訓將官。
湘軍眼下還缺乏一個合格的軍事學校,雖然有政務學宮珠玉在前,軍事學宮卻遲遲建設不起來。
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單純的缺乏人手。
軍事學校,最起碼得有一批合格的教官,一些書籍作為教科書,以及可以統籌全域性卻又忠心耿耿的祭酒。
但是湘軍一個人恨不得掰成兩半用,如諸葛亮、黃忠、甘寧等人,都忙著政務,哪有時間去做這個事情?
因此就耽擱了下來。
但是隨著征討南郡的契機,劉賢卻不準備拖延下去了。
趁著這次講武,正好選拔能充當教師的人才,而教材方面也已經讓諸葛亮挑選完畢。
最主要的還是《孫子兵法》,其他的如《吳子》《尉繚子》《六韜》《司馬法》都有涉獵,主要還是能教會將官們怎麼帶兵打仗。
同樣的,護軍們也得學習,護軍更注重《尉繚子》,這本書從政治經濟上面的理解戰爭,其理論水平非常高。
講武持續了半個月的時間,將校們有的收穫頗豐,如霍峻吳巨區景士徽等人,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也有的渾渾噩噩,如五溪蠻新投效的沙摩柯,連字都認不全,讓他去學習兵法有些強人所難了。
這種事情也不能強求,但是精通兵法之輩在升遷上也會有優待,自是不言而喻。
同樣的,諸葛亮也親自挑選了二三十學習比較快的將校,充當長沙軍事學宮的老師,目前這座學宮只接受軍隊中將校來學習,日後也會開設對外招生的部分,負責培育將校、護軍。
講武完畢,將校們各自奔赴軍隊,劉賢則開始誓師出征。
諸葛亮親自撰寫的《討逆賊劉表檄》,也開始往江北分發,不過幾日的時間,就放在了劉表的案牘之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