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現在站著的地方比較高,村子的全貌幾乎一覽無餘。
村子面積挺大的,而且也比較平攤。
從山體到陳鋒上來的那面懸崖,長度有五百多米,左右寬度,不說應該也已經猜到了,一千多米。
整個村子,只有零點六七平方公里多點。
陳鋒身在的這邊,是村子的最右邊,也就是村東頭。對比相對平坦的村子,這右邊不那麼平坦一點。有的地方有著土丘。
而村子左邊村西,相當平坦,一塊塊水田就在那邊。
從上往下看,一眼看過去,就是山脈,這條山脈聽說有上百公里,把一片原始森林給格擋了。
縣城這邊有兩個入口,一個是回來時陳鋒提到的那個村子。
剩下一個,就是陳鋒他們這個崖村了。
山脈三百多米高,崖村也就在一百多米的半山腰上,所以呢,山脈比村子還要高出一百多米。
整座山脈比較寬,有三公里多,山頂不像一般山脈那樣起起伏伏,想對比較平整。
當然,還是有些小起伏的。
山頂上長著樹木大多數都是松柏,也有各種各樣的其他樹木和灌木。
這山頂下到村子的一百多米,也不全是懸崖。
從山頂往下七八十米,全是筆直的懸崖,而在下面,是一面坡度在五六十度角的斜坡。也有七八十米。
這看著,就好像是這山體本來有泥土和斜坡,結果不知怎麼的,上面的泥土從山體滑下來了一樣。
這懸崖下五六十度角,上下七八十米高,左右橫長度一千多米的斜坡,被村子裡的歷代村民,開墾成了一塊塊旱地,種著各種糧食蔬菜。
不是說村子是縣裡進入森林的唯二通道嗎?你這描述的全是懸崖,從哪裡進?攀巖?
那倒不是,村子這塊地,從挨著山脈最中心對上去十來米處,有條三百米多米寬的山谷。
這條山谷,把整座村後的大山脈,分割了開來。
至於怎麼形成的?反正不是陳鋒用鋤頭挖的,也不是用斧頭劈的!!
而且,村子東西兩頭最邊緣處,也有一條一兩米寬的石梯路,可以上到被分割的兩邊山頂上。
回到山脈中間的山谷,山谷裡,有一處幾百米深的山洞,有一股山泉流出來。
這股山泉,從山谷流到村子平地,形成了一條小水渠。
要不是前進了兩三百米,然後像村西頭轉向,都能把村子一分為二了。
這山泉的流量小得可憐,夏秋天不下雨,只有兩個拳頭那麼大,雨季稍微大一點。
從山谷流到村子裡形成的小溝渠,原來只比排水溝大不了多少。
不過在這種山腰上,水資源是相當寶貴的。
所以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的村民們,扛著鋤頭,把這條流向村子左邊的水溝,加寬成了一條五百來米長,三米來寬,一米多深的蓄水渠。
在村子左邊,也就是西邊的懸崖邊上,有一條三米多寬,兩米來高,用硬石條修建的攔水壩。
而這條蓄水渠兩邊,都是一塊塊五米多寬,兩百來米長的水田,一塊算下來一畝半左右。
分成這麼窄一點,也是為了每一塊水田都好灌水,這也是拖了地勢平坦的福,不然根本不可能留這麼長。
而且原來是沒有這麼窄的,那是分田地過後才弄出來的,聽說原來人少,一塊田都是幾畝大小的,
每一塊水田的田坎裡,每隔幾米就有硬石條,筆直的一條線。
作用就是防止有些不要臉的,偷偷的把田坎往別人家轉移,從而達到增加自己水田面積的目的。
這種情況在農村在常見不過了。
為了可能一平方不到的土地,大打出手的也不少,厲害的弄死兩個都有。
有了這幾米一根的石條,村子裡沒發生過偷偷移動田坎的情況發生。
呵呵,想移動也沒辦法啊,石條插下去一米多,一條田坎兩百米,好幾十根呢,你能一會挖完了移動一截,然後在把田坎壘上。
那時候的人可是天天在田間地頭幹活的,能有時間讓你慢慢挖?
而且新壘的田坎也能看得出來不是?
不過沒有移動石條,但是每家都把本來有二三十公分寬,能走人的田坎,挖得只有石條那十公分那麼寬,真是想盡辦法增加田地啊!!
所有水田數下來,接近六百塊,小時候陳鋒他們還特意挨著挨著數過。
這也是為什麼地盤不大的村子,在巔峰時期,一共住了兩百多戶,養活了接近五百多人。
相對於水田,那旱地平分下來,一家可是少得可憐。
所有山坡加外邊懸崖的土丘,還有村子右邊,住著村民的這些地方空餘的地,加起來也才兩百多畝。一家一畝地都多不了多少。
還好,這是解放後人才多了起來,而且糧食產量也提高了,不然這點地。一家三口都養不活。
況且,村民們還會進山採各種山貨,日子還過得將就。
不過這隻緊限餘十多年前而已。
現在,靠那些田地,一年大幾千都掙不到,屬於貧困線以下的。
要不是能進山搞點山貨,加上現在各種山貨價格非常高,賣了可以補貼家用,手裡都存不上幾分錢。
村子看著零零散散的,其實也有著一定的規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