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對晶圓相對應的切割,每塊晶圓能夠生產出將近1780塊觸控晶片。
而晶片在生產的過程之中自然是有著一定的良品率,透過計算這次流片生產的良品率達到了90%。
這也就意味著一塊晶圓大概能夠產出的良品晶片為1600塊晶片。
現在每塊晶圓的成本和後續代工的費用合計為11萬,平均每顆晶片的成本價格大概就在69塊錢左右。
當然這69塊錢成本,還並不算公司特意留片生產所花費的1000萬元成本。
這也就意味著公司觸控晶片下的訂單越多,那麼所平攤下來的成本也就越低。
若是生產1000萬塊晶片,那麼平均下來的成本也就只有70元而已。
考慮到公司目前基礎的訂單就有將近五千萬訂單。
再考慮公司所設計觸控晶片在未來的三年之內暫時不會落後,暫時的訂單量就可以達到1.5億。
畢竟目前公司所設計的觸控晶片能夠滿足全面屏的基本操作,但是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缺陷。
比如說這款觸控晶片無法實現更高水準和更低延遲的觸控取樣率。
而到了2020年之後,高觸控取樣率將會成為螢幕面板領域的常態。
這也就意味著自家公司生產的觸控晶片目前只適用於2020年之間。
公司在2016年開始生產觸控晶片和螢幕,其他廠商若是想要運用到產品上面,至少要在2016年底才能夠在產品上面顯現。
這也就意味著公司實際上的生產期只在2016到2018年這一段時間。
2018年產出的晶片和螢幕正好適配給2019年釋出的產品。
而到了2019年公司則需要準備更高觸控取樣率的螢幕以及觸控晶片去面對2020年的到來。
陳通仔細算算這段時間也大概是兩年半!
考慮到華騰微電子未來的合作,公司至少需要的觸控晶片的量大概也最少兩個億。
那麼公司至少需要12.5萬塊晶圓進行代工生產,所需要花費的生產訂單的費用達到了137.5億。
137.5億可不是什麼小數目,這些錢公司暫時還拿不出來。
最終陳通和田洪波兩人和華芯國國際透過了差不多將近一週時間的商談,最終還是拿出了合作的主要方案。
首先華騰微電子和華芯國際簽訂了總共30個月期限的合作訂單。
兩家公司透過簽訂大量的訂單,也讓原本的訂單總量的費用從原本的137.5個億直接節省到了130個億。
而在這30個月的時間裡華芯國際總共分成了6次交貨,每隔5個月交一次貨,每次交貨2.5萬晶圓。
華騰微電子則需要第一次直接支付10個億,在每一次交貨之後支付20個億,華芯國際在接到上一批次的貨款之後,才會開啟下一批貨的代工生產。
除此之外,華騰微電子在簽訂這份合同還能夠省下代工生產的排隊時間和費用。
華芯國際畢竟是一家大型的晶片代工廠商,與其合作的公司數量數不勝數。
如果是小訂單晶片想要代工的話,那還需要排隊等待一段時間。
而華騰微電子簽訂瞭如此大的訂單,自然而然成為了華芯國際的大客戶。
晶片代工生產訂單自然會往前排,從而為華騰微電子節省大量的時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