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是兩難。
若是國師不投降不出走,決定頑抗到底,那更麻煩,對付秦權殊和國師聯手,以道門如今的實力,肯定能贏,卻也肯定不會毫髮無傷,所以又繞回到齊玄素的選擇上,他還是想要少死人的,無論是上頭的還是下頭的,都少死一點。
所以國師主動出走是最好的結果,齊玄素不必為難,就當這個人不存在,淡化處理就是了。
至於天師的請辭,齊玄素徵求了其他幾位太上議事成員的意見,說到底是正一道張家內部的事情,其他人基本沒有意見,如慈航真人還是舉雙手贊成。
所以齊玄素決定接受天師的請辭。
無非是早兩年晚兩年的事情,天師主動讓位,也不會馬上飛昇,影響力還在,算是扶上馬送一程。
張月鹿終於不再是無職閒人,而是代理正一道大真人,最終還要透過中樞議事的選舉程式,才能把那個“代”字去掉。不過問題不大,齊玄素支援,天師也支援,投票的人自然會看風向投票,肯定能讓張月鹿成功當選。
嚴格來說,張月鹿是第一個成為副掌教大真人的八代弟子——齊玄素沒做過副掌教大真人,他是一步到位大掌教。
處理完這兩件大事,齊玄素也不免感慨,他剛剛成為道士的時候,三師正是如日中天,一轉眼的工夫,三師已經陸續退出歷史舞臺。
接下來齊玄素又見了金公祖師等人,作為戰敗者,基本有一條,都交出了手中的權力,不再過問世事。
真正的特例只有三個,也就是李長歌、李長詩、李長生,他們推動了和平談判,所以可以例外。不過李長詩和李長生都是老人,幹不了幾年,事實上只有一個李長歌。
也不必扯那麼多理由,就一條,李家的團結價值擺在這裡,總得留下幾個人。
至於李天清、李長聲、李長律、李天頌、李若虛、李有逸等人,全部交出權力,不處置,也不再重用,只是保留相應道士品級的待遇,以後就是老真人們那一桌了。
李若水、李天罡、李朱玉等人也是積極參與和談,對和平解決太平道問題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都留用了。
總結而言,太平道削弱了李家人的比重,大玄朝廷之人基本歸入了太一道。
接下來就是徹底結束這場內戰,齊玄素下令拔營離開晉陽府,與七娘的大軍會合一處之後,進逼雲中府。
秦權殊和王太沖沒有徒勞抵抗,最終選擇放棄北嶽,直接退往帝京。
齊玄素倒是有點佩服秦權殊了,不投降不飛昇,這是要死戰到底?
仙人能下這個決心,卻是不容易。
也好,如此也好,秦權殊作為頭號戰犯,真要投降了,齊玄素同樣是兩難,既然秦權殊不讓齊玄素為難,那麼齊玄素自然也要成全了秦權殊才行。
齊玄素拿下北嶽之後,馬不停蹄地直取雲中府。
便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雲中府、宣德府兩座重鎮接連易主,齊玄素的中軍大帳距離帝京只剩下三百餘里。
東線大軍方面,國師出走,天師請辭,五娘獨攬大權。
就在齊玄素髮兵的同時,五娘也同步出兵。
一路上再無抵抗,出芒碭山,過彭城府,進入齊州境內。
齊州地方,其實是個四面漏風的局面,本就無險可守,再加上太平道已降,不說簞食壺漿喜迎王師,也是大力配合,轉眼之間,東線大軍已經越過長河,一路北上,最終抵達了渤海府,從太平道手中接管了此地,並與海上的三洲三道聯合艦隊取得了聯絡,打通了海上通道。
都說渤海府是帝京的門戶,如今這個門戶也被道門收復了,東線大軍距離帝京不足三百里。
最後是北線大軍,當國師出走而彭城府重兵集團投降的訊息傳來,遼陽府再無戰意,索性開城投降。
澹臺震霄大軍一路南下,兵臨朝陽府城下,朝陽府畢竟是秦家的起家之地,北線大軍在這裡終於遭遇了像樣的抵抗,不過為時已晚,這個雪球滾得太大,不是一個小小的朝陽府可以擋得住。
澹臺震霄只用了十二個時辰,便攻下朝陽府。
面對來勢洶洶的第一武夫,榆關守將選擇投降。
北線大軍入關!
澹臺震霄一口氣推到了薊陽府,也就是薊遼總督中的“薊”字所在。
此時北線大軍距離帝京只剩下二百餘里。
終於,齊玄素設想中的三路大軍合圍帝京變成了現實,只剩下最後的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