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道門可以截斷北龍之氣,帝京方面當然知情,所以也做出了應對,那就是在太平時節儲存龍氣,以應對道門的“合閘”。
不過“合閘”對於道門來說不是一個技術難題,可儲存龍氣對於大玄朝廷來說卻是個技術難題。
首先,儲存少量龍氣不難,儲存大量龍氣很難,主要是缺少儲存區域,且無法長期儲存,若是儲存時間太長,龍氣會逐漸變成普通地氣。再有就是帝京大陣的消耗太大,對於個人來說很多的龍氣,對於帝京大陣來說杯水車薪。
以帝京的實際情況而言,儲存龍氣不能說沒用,還是可以防備突襲。如果齊玄素行險,切斷北龍之氣,搞一出神兵天降,奇襲帝京,在這種時候儲存的龍氣就能發揮作用了,可以強行啟動帝京大陣,然後等待援軍合圍來一箇中心開花。
可齊玄素沒有行險,而是穩紮穩打穩步推進,這就使得儲存龍氣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沒有援軍了,只有一座孤城。
無非是多耗一點時間。
半個月。
當七娘和老殷先生成功“合閘”之後,齊玄素用半個月的時間耗盡了帝京的最後一點龍氣,帝京大陣停止了運轉。
這是一個頗為敏感的時間節點,齊玄素調動了大量的道門高層,包括鳳麟洲道府、兩個婆羅洲道府的掌府大真人。如果再拖下去,那麼這些地方的攘道派也許就要趁著主事人不在開始想點子了。而且帝京被斷絕漕運,作為一個百萬人口規模的巨城,糧食問題已經開始逐漸顯現,齊玄素不想造成人道主義危機。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這場內戰都到了必須結束的時候。
齊玄素以道門大掌教的名義下達了全面進攻的命令。
人過一萬,無邊無際。
人過十萬,接天連地。
齊玄素剛開始發兵時,西線大軍十萬,東線大軍十二萬,北線大軍人數最多,也不過十五萬,合計三十七萬。
只是一路打到帝京城下,就如滾雪球一般,投降的、起義的、俘虜的不是一個小數目,就算除去留守地方道府的人馬,也有五十萬大軍。
站在帝京城頭向外望去,只能看到黑壓壓的大潮,無論是黑衣人,還是靈官,乃至道士,都以玄色衣著為主,組成了黑色的大潮,一直蔓延至視線的盡頭,數不清的旌旗飄揚,連成一片,彷彿海潮一般起伏。
這還不止,上空是道門的龐大艦隊,鶴舟、劍舟成群,“黃螭”“紫蛟”相接,更有“應龍”如同空中堡壘,巍峨如山,真正意義上的遮天蔽日。
組成這支大軍的人來自天南海北,從南大陸到婆羅洲,從鳳麟洲到西域,從崑崙之巔到東海之濱,就如道門之疆域,無論何時,總有一塊領土會沐浴在太陽的光芒之下。
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何敵不摧?何城不克?
天兵既至,誅罰必申。
面對如此威勢,帝京雖是雄城,但此刻也顯得孱弱渺小。
城內之人只能瑟瑟發抖,等待最後的審判。
不過城外的道門大軍此時卻是肅然無聲,只能聽到旌旗的獵獵作響聲,戰馬的響鼻聲,偶爾的鐵甲碰撞聲,飛舟懸空時的風雨聲。
似乎所有人都在屏息凝神地等待著什麼到來。
等待什麼呢?
答案很快就被揭曉。
只見在東方天際的盡頭出現了一抹淡淡的紫意,然後這抹紫意越來越濃,越來越重,最終化作一線紫色大潮朝著帝京迅速蔓延過來,將半個天幕都染成了紫色。
無數紫雲匯聚,綿延數萬裡,形狀如飛龍,由東海向西滾滾而來。
那是……
帝京城頭上的守軍張大了嘴巴。
就連秦權殊和王太沖都微微失神。
那是紫氣東來三萬裡。
上一個擺出如此儀仗來到帝京的人還是五代大掌教。
可就算是五代大掌教,也沒有這麼多的兵,沒有這麼多的飛舟,沒有這麼多的仙人。
緊接著,飛舟艦隊向兩側分開。
就見一艘白龍樓船在眾多“應龍”的護衛下緩緩駛來。
滾滾紫氣在白龍樓船的下方匯聚成一條長河,使其看起來不像是飛在天上,而是行於水面之上,乘風破浪。
繼而,許多聲音從“應龍”和各路飛舟上傳來,卻是大掌教親軍們的吶喊,讓所有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大掌教駕臨帝京!”
“大掌教駕臨帝京!”
這聲音彷彿有著某種力量,迅速感染了所有人。
先是從“應龍”傳遞到了整個飛舟艦隊。
“大掌教駕臨帝京!”
然後又從天上傳遞到了地上,漫山遍野,漫天遍野,整個帝京城四面的合圍大軍都開始高呼:“大掌教駕臨帝京!”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