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國這邊浩浩蕩蕩的回了宮,在南門國另一邊的哈斯國很快就收到了訊息。
哈斯國與南門國在很多地方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除了語言因為多年來的相互滲透而相同外,上流社會使用的文字,祭祀,以及建築風格等等都是不同的,哈斯國並不同與南門國交戰的外族人,他們雖然不說愛好和平,但是並不喜歡打仗。
他們特有的生存手段也常常能讓他們避免戰爭衝突,其實也談不上什麼生存手段,只是一點,他們很有錢,很會做生意罷了。
雖然南門國向來以士農工商來確定社會地位但是他們也不得不肯定,商絕對是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南門國史書上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據說有一位很有野心的南門國國王曾經試圖征服哈斯國,他很會打仗,當時的外族部落被他打的幾乎一蹶不振,但是當他試圖調兵前往哈斯國的時候,被六部尚書拼死阻止了。
要打仗,當然是要有經費的,但是當時的情況,從某一方面來說,南門國的經濟命脈大部分都掌握在哈斯國人的手裡。
而當時因為同外族部落多年的征戰,國庫已然空虛,倘若在這時候去攻打手握命脈的哈斯國人,到時候他們雷霆一怒,直接斷了南門國的經濟來源,別說打仗了,恐怕整個國家都會分崩離析了。
那位南門國國王心裡不信邪的查了查國庫的收入情況,結果竟然真的百分之八十的商戶稅收都來自哈斯國人,最後此事自然只能不了了之。
當然,或許你會說,反正皇帝有全部的權利,到時候直接讓人把這些商家抓起來不就得了麼,可絕不僅僅是這麼簡單,要知道,商業情況瞬息萬變,絕不僅僅是一個外行人能夠抓的準的,再加上當時有不少南門國人依靠為哈斯國人勞動為生,到時候他們將是直接收到衝擊,面臨失去經濟來源的一批。
再加上,哈斯國人與南門國人常年通婚,兩邊的情況已經很密切了,貿然的追殺哈斯國人,恐怕會引起民憤,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無論何時,對一個皇帝來說,重要的都是民心。
那代的哈斯國國王當時也愁啊,雖說他的國家輕工業發達,人才輩出,但是哈斯國人像來不如南門國人那麼強壯,一旦真的打起來,哈斯國是肯定討不了什麼好處的。
最後還是哈斯國的長公主站出來了,自願請去和親,以結兩國之好。
後來這位公主嫁到南門國後,因為素來聰慧美麗,所以深得皇帝喜愛,為哈斯國大大的刷了一把好感度。
最後多方考慮之下,哈斯國才算是逃過了滅頂之災。
回到現在,這一代的哈斯國國王是沒什麼本事的一個人,當初他能登基不過是因為上代國王只有他一個兒子,而且雖然說他不行,成天專注於吃喝玩樂,但是哈斯國的大臣們可個個都是棟樑之才。
雖說現在的情況比當年好了很多,但自從當年那位南門國國王意識到將自己的經濟命脈捏在別人的手裡是多麼不明智的選擇的時候,就開始著手培養精通於商業的人才。
也趁著和親的時候送過去了大批的青年人才專門學習哈斯國的木工,瓷器等等製作技術,雖說並不如哈斯國人那樣精通,但是賴以為生還是沒問題的。
雖然,哈斯國也在盡力的壯大自己的軍隊勢力,但是還遠遠不能同南門國計程車兵想比,再者說了,他們還在依靠南門國替他們抵擋外族部落的侵襲,所以,和親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行為。
畢竟現在的南門國國王並沒有出兵的意思,但是他們不得不防患於未然,要不然等到大軍壓境,到時候再說什麼都晚了。
雖說哈斯國國王陽瑞並不願意就這麼將自己的女兒送去異國他鄉受欺負,但是在國家大義面前,他不得不做出抉擇,而且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哈斯國的情況遠遠不能同南門國的想比,皇權旁落,在大多數時候,只是一種標杆,一種信仰罷了,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利。
真正的決定權都掌握在大臣手裡,大部分事情都是由各自負責的大臣來決定的,只有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才會拿給皇帝看,彰顯皇家的權利,但是具體是什麼情況,大家心知肚明。
但是皇家也並不是那麼一無是處,在很多時候,大臣和皇家是一種相互扶持,互為掣肘的關係,大臣有權,皇家有錢,就是這麼個狀況,有時候皇家妥協於大臣,也有時候大臣會妥協於皇家。畢竟大臣那邊也不是眾志成城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