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番過招,盧珃和長公主都沒有討到便宜,再鬥下去只會兩敗俱傷。
試探了幾回,長公主和盧珃都明白,她們彼此都有自己想要的,而且不矛盾,她們也不想將對方置於死地。
因為,她們的地位不衝突:一個是皇后,一個是長公主,在身份地位上,她們沒什麼可爭的。
既然都不能將對方壓制住,還不如聯手,共同把持朝政,操控皇帝。
所以,她們聯姻了。
一個是自己最疼愛的妹妹,一個是自己唯一的兒子,這樣的聯姻充滿了誠意。
“你這樣恨我?”盧玉知道了,跑到盧珃跟前去質問她,“既然這樣,你還不如將我送回太原府!”
盧珃只是微笑:“別說孩子話。”
“我沒有說孩子話。”盧玉道,“你還記得前幾年,我有時哭著跟你說,讓你送我回太原府嗎?
因為那時候,周又麟總是捉弄我,我寧願回太原府去,也不想見到他。如今,你竟然要將我嫁給他?”
“你們那時候還小,不過是孩子。”盧珃不以為意,“你別以為我隨意將你嫁了?倘或周又麟不好,我亦不會答應這件事。你是我妹妹,咱們姊妹倆相依為命......”
“你現在就是要我的命,還說我們相依為命?”盧玉哭著說。
她不敢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只挑周又麟的刺。
盧珃氣死了,不理她,任由她哭鬧。
沒過多久,盧珃生病了。她一開始只是小風寒,後來病了大半個月,太醫說她不能動怒。
盧玉那時候,才不敢真的和盧珃鬧,但是心裡存了一口氣,慢慢和盧珃疏遠了很多。
她對王七郎的愛慕,是很久就有的,之前一直小心翼翼藏在心頭。而後,慢慢就藏不住了。
她隱約跟盧珃透露了一次,盧珃勃然大怒:“你不準和那廝來往。他若是和你親近,是想哄騙你。”
盧珃一口咬定,王七郎是哄騙盧玉,才會和盧玉走得近。盧玉不相信這話,她知道姐姐對王七郎有偏見。
王七郎的胞兄,就是早年時常翻盧家院牆,進去給盧珃送好吃的王四郎。
盧珃離開太原之後,王四郎求之不得,回家之後大病一場。一年後,王四郎知道盧珃成了皇后,此生和盧珃再也無緣,王四郎縱馬賓士,連人帶馬摔下了山崖。
他到底是自盡,還是人為,成了秘密。
盧珃以為他是自盡的。
得到訊息之後,盧珃病了大半年,反反覆覆的發燒,總是好不了。盧玉看著她日漸憔悴,心裡很著急。不僅僅是盧珃生病,官家也總是生病,盧玉也是從那時候起,決定學醫的。
但是王家的人,以為是盧珃所為,掩蓋當年王四郎和盧珃的秘密。
盧珃也知道王家人的猜測。
王四郎和王七郎兄弟,是太后的侄兒。
因為他們是太后的侄兒,王家怎麼猜測王四郎的死,也傳到了盧珃耳朵裡。
盧珃又驚又怒,這反而激起了她的鬥志。她千辛萬苦進京,幫助家族輔佐沐王,並不是為了今日一病而逝。
既然旁人覺得她是個壞人,就索性讓他們恨去。
盧珃從來不低估仇人。所以,她連太后也防備著。但是,太后和汝寧長公主不同,她從來不涉足宮裡、宮外的任何紛爭。
太后是先帝的皇后,沒有兒子,生了四個公主。相對於太子和其他幾位親王,沐王沒有強悍的外家,更容易掌控,所以太后寧願沐王繼位。
不管哪位皇子繼位,都不是太后的親兒子。與其這樣,不如挑個軟弱好欺負的。
所以,太后不會害官家。
官家敬重太后,他們母子相安無事,太后的幾位女兒嫁得也好,各自安分守己,所以太后別無所求,整日唸經誦佛。
盧珃防備了太后幾年,確定是無用功,就放鬆了警惕。
但是,她時刻提防王家的人來“報仇”。
盧玉一提到王七郎,盧珃下意識就覺得,這是王家的陰謀,這是要害死她妹妹。
所以,她態度惡劣,甚至要趕緊把王七郎總京里弄走。
這件事,驚動了太后。
“七郎這孩子,對哀家還算孝順,就讓他留在侍衛司吧。”太后這樣對盧珃說,“況且,他只是都虞侯手下的啊......”
這就是威脅盧珃,假如把王七郎弄走,盧珃的哥哥官位也不保。當年都虞侯,就是盧珃的哥哥。
盧珃還是有些忌憚太后的,就沒有下手。
她反覆逼問盧玉,到底和王七郎是什麼交情。
盧玉還敢說什麼實話?
她只得撒謊,說自己和王七郎沒有交情,僅僅是在哥哥府上見過一次而已。
盧珃逼迫盧玉嫁給周又麟,又懷疑王七郎圖謀不軌,讓盧玉和她越發生疏起來。
就是因為這樣,她們才給了旁人有可乘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