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從50年代開始

第19章 心動與創作

唐根生隨口解釋。

他跟艾米諾娃確實說了這個意思,但不僅如此。

他還跟對方約定,第四天中午11點在二百門口碰面。

怕對方玩消失,還留下了對方的住址。

“我好像聽到你誇她漂亮。”

“我誇她是心地善良的女士。”

“哦。”

一段小插曲,李苗苗沒了逛街的興致,唐根生後腳跟也隨著艾米諾娃消失又開始疼起來。

兩人乾脆走到站牌,上了有軌摩電,回到車站火車上。

唐根生的休息室是獨臥間,緊挨著硬臥與餐車之間的值班室。

雖然空間狹小,但私密性卻很高。

唐根生初逢讓他怦然心動的烏克蘭姑娘,實在無法做到倒頭就睡。

他拿出剛才逛街時買的信紙,從上口袋拿出鋼筆。

剛才站牌等車時,旁邊有兩人像是剛從茶館裡出來,還在對公安科長識破敵人破壞鐵路陰謀的故事津津樂道。

李苗苗興致勃勃的還跟唐根生也就此討論了幾句。

引起了唐根生的共鳴。

不是和李苗苗共鳴,而是讓唐根生突然跟賺錢渠道產生了共鳴。

他最近也在考慮寫小說還是搞劇本呢。

口渴就立刻有人送大碗茶來了。

一路歸途中,唐根生就在構思以鐵路公安為原型的故事。

記憶裡有類似的記憶。

但支離破碎,都是不連貫的影片碎片。

好在某個記憶碎片裡有影片的年代,是幾年後的六十年代初期。

唐根生也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借鑑。

文化人的事兒沒有抄襲,只是借鑑。

筆尖劃過紙張發出唰唰唰的響聲。

墨水和信紙碰撞出的香氣迴盪在狹小的休息室內。

隱隱還伴隨著隔壁間歇性的呼嚕聲。

唐根生一點都沒被打擾,問思如泉湧,下筆如尿崩。

一段講述了抗美援朝期間,我種花家公安大科長為粉碎敵人炸燬鐵路的陰謀,冒充敵人特務,憑藉急智和膽識打入敵人內部,最後將破壞分子抓獲並在最後關頭排除列車炸彈的故事便躍然紙上。

唐根生現在是鐵路部的職工,有著對鐵道的熟悉,寫出這樣的故事不算突兀。

故事原型取自瀋陽逛街時,在中街站牌聽茶館客人閒聊的靈感。

至於內容情節裡的物證,什麼鞋印啊,菸斗啊,水杯和密電碼等聯絡方式和作案工具……

唐根生可是剛經歷了一場‘生死較量’,生出一些暢想和換位思考也能解釋通。

畢竟他作為一名深諳‘望聞品切’的大廚,觀察仔細點,代入感強烈一些,也沒什麼毛病。

唐根生在安靜的車廂休息室內寫的非常流暢。

故事脈絡清晰擺在腦海中,甚至連影片都彷彿勾勒出來似的,一幀一幀的隨著筆尖往外湧。

僅僅一個多小時,一個情節緊湊,有張力,是很少見的智鬥型反特故事便在唐根生的靈感天成中,孕育而生。

故事的核心‘只要認真依靠群眾,那就是天羅地網’,完美貼合時代潮流。

沒有任何違背主流思潮的點。

故事展開絲絲入扣,情節設計合理,最重要的是安全。

安全是重中之重,是唐根生心頭永遠的第一位。

賺錢錢也要排在它的後面。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