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者的遙遠旅途

第16章 大餐,準備,出發

吃著坨坨肉,我又瞟向旁邊的彝族辣子雞,彝族的辣仔雞,是用兩斤左右的仔雞,殺後烤好,將肉宰碎(攪粉碎)後加上,木姜、生薑、辣椒麵、花椒等佐料,和冷開水就可以吃了。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來就吃,恩,原汁原味,味道辣而爽口,肉細嫩鮮美,品後餘味無窮。用的是高山特產的紅海椒,深受廣大吃貨的喜愛。

種馬吃完坨坨肉沒有吃辣子雞,而是將手伸向罈子牛肉。

罈子牛肉是用牛肉的腿子肉,切成坨坨牛肉加上食鹽、辣椒、花椒、木姜子面等調料放入土罈子內並封好。用菜葉封好後再用瓦泥包封一寸厚。然後放在陰涼處等待30天左右就可以吃了。色黃,香味撲鼻。肉外脆裡嫩,味道鮮美無比。

當然,種馬吃之前,凡是有辣椒的菜都往清水裡涮了涮再吃,雖然差了點味道,但是依然原生態,香嫩無比!

另外還有彝族風味血大腸、烤小豬、香肚、罈子豬肉、臼搗仔雞涼辣湯、骨頭飯、酸菜魚、青椒香腸和洋芋雞等,我就不一一介紹了,因為沒空啊!

全是肉食,我喜歡!

我們旁若無人地風捲殘雲,一陣悅耳的絲竹聲驟然在大廳中響起,蓮蕊端著一碗醪糟米酒唱著祝酒歌款款而來。

只聽蓮蕊唱道:“(彝語)蘇木地為哦,角波各拉索;你哦嘎達索,莫拉嘎得波;你木嘎節勒,支節波哥大;支咋莫唔腳,賽拉羅哦蘇;蘇你蘇大多多,蘇你蘇大多多。”

歌詞大意是:遠方的貴賓,四方的朋友;我們不常聚,但有相見時;彝家有傳統,待客先用酒;彝鄉多美酒,美酒敬賓朋;請喝一杯酒呀,請喝一杯酒呀。

蓮蕊從我爺爺那邊一個個敬過來,輪到種馬的時候,他居然嚐了一小口,一副手足無措的樣子,導致在接過酒碗的時候差一點點就碰到蓮蕊的小手,淺嘗一口醪糟酒,種馬滿臉通紅,我知道,他興奮了。

彝家的醪糟酒需要用上等的大米用水浸泡一夜,等到晶瑩透亮的大米被浸泡得柔軟發亮,然後用竹篩濾幹水份,放到木甑裡蒸熟,把它盛到瓦盆裡散熱過後,撒上酒麴,兌上少量的水,最後把它盛到瓦罐裡捂上蓋子。

十多天後,醪糟酒就散發出撲鼻的清香。有客人到家,彝家人總要抱起大瓦盆,濾了米渣,端上一大碗黃澄澄的醪糟酒招待客人。

我接過酒碗一飲而盡,香甜可口!

肉已吃飽,醪糟酒也喝了,接下來就要大家一起喝彝家最具特色的美酒-稈稈酒了。

彝族杆杆酒是用玉米、穀子、蕎子、高粱、黃豆混合而做,首先將五種混合的糧食煮好待涼好,加上酒麴裝入土壇中,密封壇口,並用泥漿(現多用水泥)糊緊壇口存放。

存放時間越長越好,一般以半年為最短期限。飲用前頭天晚上,開啟封口,倒入冷開水,使酒和水交融在一起,等到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喝了。

飲用稈稈酒最為特別的部分是用稈稈飲用。稈稈多用黃竹製成,黃竹節用燒紅的細鐵絲烙通。喝稈稈酒的又一特色是採用“薩瑪”(刻度、標記)制度。即在一竹片上鑽一個小眼,插入一根小竹條,喝酒時,將竹片橫放在酒罈口,小竹條朝下,即成“薩瑪”(相當於一杯酒)。

稈稈酒屬水酒類,酒度低,一般在20°~30°之間,酒味醇香濃甜,老少皆宜,一年四季都適合飲用。

每次喝時,將水倒入壇中與酒混合,水倒至與壇口平。喝酒者須用稈稈喝酒,直至“薩瑪”的小竹條完全露出,做為敬了一個“薩瑪”。

再加滿水,第二位飲者也須將“薩瑪”小竹條喝得完全露出。如此反得,直至酒味淡如水。一罈大的稈稈酒可以喝好幾天,一般過年泡一罈稈稈酒足矣。

種馬這次沒有再喝稈稈酒,只是握著一塊豬頭肉在門牙上時不時地磕一磕,盯著蓮蕊無聲地傻笑。

我們這一夜盡情暢飲,喝酒的喝酒,吃肉的吃肉,看美女的看美女,爺爺和索馬頭人、補火畢摩最後還在堂屋中間跳起舞來。

種馬除了偶爾用不善的目光瞟了瞟阿喜之外,其餘大部分時間也是笑嘻嘻地,後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平時滴酒不沾,他像喝醉了一樣居然莫名其妙痛哭了起來,不過這一切都沒有人注意,這一夜只有一個主題:盡興!

你可別被這稈稈酒度數不高給麻痺了,喝到一定量後,後勁非常大!我也醉了,恍惚中,我又夢見了母親。

一夜過去,這次我醒來的時候沒有再躺在蓮蕊的小屋,我摸了摸因為宿醉輕微有點痛的額頭,感覺到周圍失去了溫香的味道,我有點悵然若失。

不管你想不想和她交往,但只要是美女誰不想和她多待待呢?

“哈哈,歐陽!這次你總算和我一個待遇了,蓮蕊的小屋以後不準除了我之外的人去睡!要不這次回來我受個傷去睡睡?呸呸!不吉利!不算啊不算!”種馬一大早就嘰裡呱啦說道。

“乖孫,馬家的小子,趕快出來,準備出發了!”爺爺中氣十足的聲音從屋外傳來。

我和種馬洗漱完畢,將桌上熱騰騰的醒酒湯以及蕎麥粑粑吃掉以後,走出門就看到一條長長的騾隊出現在面前,騾隊裡面還混雜著幾隻獵犬。

騾隊裡面每一隻騾子身上都揹負著包裹,這些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最強壯的騾子,每一頭騾子可以負重700-800斤。

索馬頭人和補火畢摩還特地來為我們送行。

這次索馬頭人派出數十名馬幾山寨中的好手和我們同行,除了他們之外,蓮蕊和阿喜居然也在其中。

這讓我吃驚不小,但看著蓮蕊身上雄姿英發的彝族制式鎧甲,不由得多了幾分相信。

彝族的鎧甲通長52.5厘米、通寬112厘米,頭盔通高15厘米、通長40厘米、最寬54厘米。

它們的製作工藝相當考究,採用上等罕見的犀牛皮製作的盔甲,經過了防風化等特殊處理,不僅透氣同時又能抵擋武力攻擊,能儲存相當長的時間也不會爛掉。

每一名彝寨勇士的身上除了長刀之外,還揹著一把火藥槍。這讓種馬非常興奮,他也要了一把火藥槍背在身上,恨恨地道:“這下有武器了!隨便什麼粽子,馬爺我都給他射成馬蜂窩!”

我看蓮蕊除了一身漂亮的鎧甲和一把波刃短劍外,身上再無他物,我好奇問道:“蓮蕊姑娘你不帶其他武器了?比如火藥槍什麼的?”

蓮蕊笑著說:“我不喜歡那些帶火藥的東西,不過我有秘密武器,用得著的時候你就知道了。”

“出發咯!”隨著勇士們的一聲吶喊,阿喜在前面帶頭,蓮蕊和我們在中間。

我這時注意到隊伍裡有幾匹騾子身上的東西似乎有獨特的形狀,我問爺爺那是什麼,爺爺淡淡說道:“電動洛陽鏟。”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