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個有水的地方放進去,讓它壞掉,就會有纖出來。”
王明遞給他們四雙手套。
工正等人接過手套之後,便開始搬運這些捆紮好的蕁麻桿,負責縫製獸皮的皮草在聽到王明說要搞纖之後,連忙帶著好幾個女人跟著過來。
部落人將製造線和繩的材料統稱為纖,而常用的纖是從葛藤、蓑草提取出來的,其中葛藤提取出來的纖是做線的主要材料,部落人會煮葛藤的莖皮得到纖,這個工序十分費時費力,所以導致線與骨針在部落裡十分珍貴。
當王明在氏族會議上說,可以用漚的方法制得麻纖後,就得到女人們的廣泛關注。
村寨的西面數十米外有一條三四米寬的小河,是從北面山林往南匯入鳳河的小河,河水並不急,卻有半米深,水體清澈,是族人掬水而飲的水源。
用木棍在小河裡做了一檔屏障,將一捆捆的蕁麻桿放進水裡。
“我以前見過一些蕁麻桿泡在水裡,泡爛後就有纖。”
“泡蕁麻桿就叫漚麻,我們部落以後就用這種纖搓繩制線。”
王明向眾人講解漚麻的過程和原理,漚麻是將麻莖或已剝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使之自然發酵,達到部分脫膠的目的,主要是讓纖維能被更好地剝下來。
部落人想起泡在水裡的樹枝變壞時會有纖出現,也慢慢接受了王明的觀點。
十數日後,王明再次來到小河邊。
只見這些蕁麻桿的表皮被漚爛,形成一些膠狀與麻纖維的混合物,族人看到此情此景也確認了王明之前的想法是正確的。
這個時候,蕁麻桿表面的毛刺早已漚爛,是能夠直接用手接觸的。
王明抽出一根漚過的蕁麻桿,輕易地剝下大塊的纖維混合物。
“這種杆還能用來造紙,但現在暫時沒有這個能力。”王明拿著光禿禿的蕁麻桿看了看,便將其放在一邊。
剝出一大捆纖維混合物之後,他便用手搓掉纖維上的膠狀等雜質,得到了一根根長而堅韌的纖維。
皮草等部落女人學著王明的手法,也搓出了不少纖維。
“這種纖很堅韌,比我們的葛纖還好。”
“蕁麻桿放在水裡就可以泡出纖。”
“族長竟然想到這樣制纖,我們以後就不用煮葛藤了,煮葛藤要燒火,還會煮壞陶器,也造不了多少葛纖。”
“族長說,葛藤也可以泡出纖,我們下次試一試。”
女人們一邊搓麻纖維一邊交流著,每個人的臉上都有歡喜之色,她們開始動腦子,試圖用王明發明的這個方法,去漚制各種的纖維。
眼下秋季將至,正是纖維使用的高峰時期,用纖維搓成的繩子能用於捆綁各類物品,或是製成線縫製獸皮與草衣。
搓下來的纖維還需要脫水,王明在晾曬皮毛的木架旁邊再搭建一個晾曬纖維的木架。
皮毛架子和纖維架子的旁邊,便是由皮草帶領十個女人組成的衣物製造隊伍。
十一個部落女子席地而坐,有人綴草制草衣裙,有人縫製獸皮造裘衣,每年這個時候,她們都會趕製禦寒衣物。
製造出來的獸皮裘衣是開衫式,這種裘衣雖然有點乾硬還有一陣腥臭味,但在原始時代裡,裘衣卻是最好最貴重的衣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