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廣場上。
王明將繳獲的石鋤和骨鏟與本族的農具點算好,又將部落的人口叫到一起。
一共有二百六十把石鋤和五十塊鋤石料,骨鏟的總數達到一百六十把,還有一百塊動物肩骨。
“我們部落有三百二十五人,其中有一百四十四個壯年男女,三十個老人。”
“再加上八十個六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也可以幫忙幹活。”
“就是說我們有二百四十四個勞動力!”
“農具的數量是足夠有餘的。”
王明拿著樹枝,在兩塊軟泥板上,記錄了部落的人口狀況和農具的數量。
統計可以讓人快速瞭解部落的情況,進而籌劃工作。
而統計需要用到記錄工具,部落人常用的結繩只能簡單地記錄數字,由於落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所以原始部落沒有產生文字。
王明作為穿越過來的人,在思想上比他們先進一個維度,他很清楚文字的作用。
他嘗過很多文字載體,比如木頭和石板,可這些東西的表面很不平整,在上面書寫時很困難,獸皮是不錯的載體,但太昂貴了。
於是,攤泥板便成了他作為記錄資料的材料,記錄和統計可以讓他快速瞭解部落的狀況和管理好部落。
將記錄好人口和農具數量的兩塊泥板放進物倉裡,王明帶著族人拿上工具走出村寨。
此時已是冬季時節,村寨外面的野草變得枯黃,這樣草很容易燃燒。
王明來到一塊選好的地,便吩咐族人將這片區域內的野草焚燒。
族人有刀耕火種的豐富經驗,他們懂得清理隔離帶,還會把區域內的一些較難燒的樹木砍伐,使地更好地焚燒。
在這片原始草叢上,燃起熊熊大火,灰黑色的濃煙徐徐上升,耕種是人類改造大自然的第一步。
大火熄滅,留下一大片黑色的灰燼。
王明拿出一捆麻繩,在這片灰燼上畫出耕地、走道、灌溉溝的標記。
這捆麻繩叫尺繩,上面標有米數,這是部落的初級度量衡。
標註的米數不需要跟後世的米數一模一樣,後世也有不同的長度單位,這對科技的發展的影響並不大。
他將二十五米乘以二十五米的區域面積作為一畝田,劃分田地除了能更好地分配與統計外,更能方便族人對田地裡的作物進行肥水管理和採收。
王明每丈量一個區域,就會用石鋤挖出一道痕跡,並不時用尺繩量度長度,他打算先開墾一千畝地,也就是不到一平方公里。
田地的選址,首先要靠近水源才能便於灌溉。
他選擇的耕地在村寨的周圍,是沿著村寨東面的小河(草河)與南部的鳳河邊修建的田地。
為了這次的開荒,整個部落的勞動力都出動了,秋收得到的黃豆是足夠族人度過冬季,木羽和魚弓等二十個男人會去巡查魚籠與腳套陷阱,每日都能帶回一定的肉食。
“我們部落有兩百五十個勞動力,開墾一千畝地,平均一人要開墾四畝地。”
“據巫說,還有兩個月才到春季。”
“看來在春季來臨之前,把耕地開發完畢是完全可以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