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一千畝地,就能讓部落進入農耕時代。”
王明望著大片的土地,在憧憬著未來。
待田埂與走道修建完之後,王明才帶著族人開墾田地。
這是一片平地,裡面除了有灰燼之外,還有大量的石頭、樹枝、草根等雜質。
尤其是那些草根,如果不挑出來的話,它們一遇到春雨就會生長,對耕種有很大的阻礙。
石制的鋤頭很不鋒利,質量又重,比起後世的鐵器鋤頭笨重很多,而且這樣的石鋤一鋤下去,一下只能挖出幾厘米深的泥土,遇到那些頑固的草根甚至要花費不少力氣才能弄掉。
“這裡的泥土這麼鬆軟,如果是鐵鋤頭,我一鋤下去就可以挖出十厘米深,可這種石制鋤頭實在太不給力了。”
王明感慨。
種田是辛苦的,鋤了三天的地,他的手掌就長了很多水泡,估計要長出老繭才好一些。
十個人花了一天的時間,總算修出一塊耕地。
這塊耕地是先把田裡的土鋤松,然後把土堆成一道道長壟,一畝地有二十壟,每一壟長二十五米、寬一米。
“這裡的水源較為豐富,日後把河水引到田裡,管理起來就省力多了。”
王明看著一塊修好的耕地,在計劃著水利工程。
農業與水利密不可分,好的水利工程可以讓人同時耕種更多的田地。
小到田地的溝渠,大到挖掘運河,古代的國家都設有專門管治水利的官員,可見水利工程多麼重要。
他們開墾完一批耕地之後,就嘗試挖水溝,其中一些地勢較低的耕地能夠很好地引入河水,一些地勢較高的耕地卻引不進河水。
“修水利任重道遠啊。”
王明帶著族人來到小河邊,對族人說道:“我們在這裡建一個小水壩,將草河裡的水位升高,這樣就能灌溉更多的田地。”
魚弓問道:“是用石頭還是泥塊?”
“先用打木樁進去,再用石頭和泥土堵住!”
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總算在這裡修了一個小水壩。
小河裡的水也上升了好幾十厘米,一些地方還漏水,他們還得去挖土堵水,他們將這條草河修築成一條灌溉渠。
而這個時候,因為水位上升,連通灌溉渠的耕地開始灌入大量的水,每一壟耕地的旁邊都溢了水,這樣的設計能夠讓土壤保溼防蟲,日後種地時,人們就不需要天天灌溉,一個族人就能管理幾十畝耕地。
修完第一批耕地與水利之後,王明他們又繼續修第二批耕地,他們的目標是要修一千畝田。
經過不懈努力,他們終於趕在春季來臨之前,算是把一千畝地開墾完畢。
但還有三分一的耕地因為地勢較高和遠離水源的緣故,並沒有水能流進去,看來這些旱地在日後灌溉要花費不少功夫。
田地分為水田和旱田,水田的產量比旱田高。
耕地是產糧食的地方,適合耕種的土地都是很珍貴的,一些大部族往往會為耕地而發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