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陽光灑落下來。
養殖場裡的牲畜都在曬著太陽。
養殖人員捧著一籃籃的黃貯,給牛羊們餵食,還有人拿著陶罐到外面挑水回來給牲口飲用。
王明拿著竹簡清點著牲口的數量。
現在部落有十六頭牛、一百隻羊、二十二條狗。
豬的數量達到二十頭,而雞也抱窩,不久後雞的數量也會有五六十隻。
養殖場到處是動物的叫聲,呈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太好了。”
“沒想到我們玄鳥族也能養殖這麼多動物。”
部落人個個笑得合不攏嘴,牲畜可是財富的象徵。
部落擁有大量的糧草,要養活如此多的牲畜根本不是問題。
但隨著養殖的牲口增多,牲畜的飲水量也增加了不少,尤其是牛的飲水量非常大。
部落存水取水的陶器最大的直徑才四十厘米,存水器的容量嚴重不足,這導致人們一天要來回數十次,非常不方便。
“再過幾日,遊獵人還會送來五十隻羊和二十隻犬,到時牲口還得再增加,幸好還有足夠的糧草,就是喂水麻煩一些。”
王明想起前段時間林木部族派人過來定製了一批陶器、蓑衣和鹽巴。
北山林那幾個遊獵部落,與玄鳥族的關係還算不錯。
“族長,正午後是到北山林放羊?”玄牧過來問道。
“是的,下午再出去,今早就喂一些飼料。”
前段日子,人們早上把羊放出去,有不少羊出現拉稀的現象,後來下午放出去就沒有這種現象,王明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只好叫他們下午放牧。
玄牧剛下去,一名男人跑進了養殖場。
“族長,窯能開了。”
“嗯,去看看。”
他們來到陶窯前。
這個陶窯已被一圈的木柵欄圍起來,陶窯與竹棚、草屋構建成一個陶作坊。
八個族人已在陶窯前等候多時。
王明透過窯門的一個小洞觀察一下里面的情況後,便下令開窯。
隨著窯門口的磚塊被移開,工人就將裡面的陶器一件件搬出來,最後把一批陶輪和陶底座也搬了出來。
“族長,你說這種陶輪可以讓我們更快地造陶?”一名叫青陶的製陶隊長好奇地問道。
由於製陶工作量大,勞動強度高,而女人在這方面沒什麼優勢,而且女人還得懷孕,所以王明重新找了個男人過來管理製陶。
“是的,把它們放到那邊去。”
這批陶輪的外形都是中空的圓餅狀,大的直徑有一米多,小的直徑也有三十厘米。
他們將陶底座放在地上,用大小合適的木棍插在陶輪與底座中間的孔洞裡,王明撥動陶輪的邊緣,陶輪也隨之轉動起來。
把其它陶輪組裝好。
族人也準備好陶泥。
王明用陶泥捏了一個底部,又搓製陶泥條,盤在底部上,慢慢盤出一個陶盆的形狀,然後用手沾了一些水,一手扶著陶胚,一手轉動陶輪。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