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氏族到帝王

第59章 村寨改造

村寨西側,這裡有一片空地。

族人們在這裡忙碌著。

他們在地上挖洞,將竹子埋進去,搭建了竹棚的框架之後,他們又用繩子將茅草捆紮起來,綁在屋頂與牆壁上,造了一間茅草屋。

建造這種茅草屋沒有多少技術含量,而且取材簡單,成本低廉,卻能遮風擋雨。

他們將四個長方形的茅草屋合併一起,形成一個四合院。

進門的第一個屋子作為歇息和存放雜物之用,左手邊的屋子作為存放材料之用,最後面的屋子是供人們工作之用,右手的屋子作為存放成品之用。

王明在這個作坊的門口,掛上草帽、草鞋、蓑衣這三件物品,代表著這個作坊以生產草編品為主。

“草編作坊!”

他將這三個相似的工種合併,並對部落人介紹這個作坊的功能,部落人不識字,但看到門口掛著的物品也能知道這個是什麼作坊。

族人在作坊門口排隊,王明拿著竹簡與石刀,登記這些人的名字,其中有三十個老人,十八個半大的孩子,以及一對成年男女。

他計劃讓二十個人做草鞋,三十個人做蓑衣和草帽。

按之前的勞動效率算,二十個人平均一個月能生產六十雙草鞋,三十個人一個月能生產三十件蓑衣。

草編作坊建成後,族人在這個新的工作環境慢慢適應下來,他們表示在裡面工作不用日曬雨淋。

而且原材料與成品分類擺放,不再凌亂,他們熟悉之後的生產效率會更高。

接下來,王明與族人又搭建了藤編作坊、紡織作坊、工具作坊。

藤編作坊主要是採集柳條回來編織籮筐、藤籃等藤製品,一共有三十人,老人與孩子居多。

紡織作坊需要搓制麻線、麻繩、制獸皮、織布、造手套、皮帽等與縫製有關的工作,所以需要的人數比較多,以五十名成年女人為主體,加上老人和半大的孩子,這個作坊共有一百人。

工具作坊主要是維修各種工具和製造兵器、石犁,偶爾也會造一些石器或者骨器,由於大部分的骨石器依靠進口,所以工具作坊的人手只有三十人,也是以半大的孩子、婦女和老人居多。

整個部落只有六十五個壯年男人,這些男人除了五個做其他的管理外,還有四十個男人去耕種,十個男人捕魚,十個男人巡邏與狩獵。

王明拿著竹簡分配著各個族人的職位。

玄鳥族現在有三百七十人口,分配完作坊與耕種漁獵的人口外就剩下三十餘個勞動力。

“除去六十個六歲以下不能幹活的孩子,這剩下的三十來人是負責養殖場的。”

“部落的人手實在太少了。”

王明感慨。

現在部落擁有陶磚作坊、工具作坊、紡織作坊、藤編作坊、草編作坊、以及養殖場與耕地,這些都是需要人手的。

三百七十口人,除去六歲以下的孩子,實際上只有三百來個勞動力。

其中包括一半的老弱,體力最好的壯年男人只有六十五人,體力次一些的壯年女人有一百人。

王明將統計好族人工作的竹簡放回自己的草屋裡。

他走出草屋,看著已經空蕩蕩的廣場,頓時感到舒服了不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