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現在的工場作坊除了製陶作坊外,就分佈在村寨東面。
他在村寨裡走了一圈,發現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
雖然現在把手工業搬到村寨外,可村子當初缺乏規劃,尤其是現在還用火塘煮食,平日產生生活汙水也是隨便排放,導致生活環境很惡劣。
部落人現在居住的屋子都是半圓的草屋,面積在十平米左右,裡面只有住人和存放物品的功能,人們煮食都得到集體的火塘吃大鍋飯,而清潔身體、洗衣服、器具、和排洩得到村外面自己解決,一些小孩子憋不住就會在村裡解決。
他點算了村寨內的民居,一共有九十間住人的居所,平均一間屋子住三個人,而新來的女人與老人則住在村寨外面的作坊裡。
他想讓每戶人自己做飯吃和解決排洩、清潔等問題,這樣就會產生生活汙水,所以首先要做的是規劃下水道。
王明找來十個狩獵的男人,給他們分發了骨鏟與石鋤,以及泥巴用的藤籃。
他設計的下水道深三十五厘米、寬二十五厘米,並且鋪上磚塊,以及用磚塊蓋著面。
他以廣場為中心,挖了五條下水道,下水道經過每一個民居的前面,並且預留排汙口可以讓人們將生活汙水排入。
五條下水道匯聚到村寨外面一條灌溉溝渠,這條溝渠連通旁邊的草河。
修完村寨內的下水道,他們又修築養殖場、各作坊的下水道。
完事後,他來到了陶作坊這裡,並在陶瓦倉庫裡找到了之前讓族人燒製的爐灶。
這種爐灶採用粘土製造,體積並不大,可以搭配陶鍋、陶罐來使用。
除了爐灶之外,還有中小型水缸、其中水缸分為存水用的中型水缸,以及供人們排洩用的尿缸。
當這些物品都準備好之後,他在村廣場召開氏族會議,並且將取消火塘煮食、生活器具重新分配的想法告訴族人。
族人們一開始對這種新制度並沒有興趣,後來聽到王明說的各種優點後,也慢慢支援新制度。
每戶人煮食就不用那麼多人擠在一起,有了水缸就不用跑到外面去喝水,而尿缸就可以讓他們不用每次跑村外解決,孩子們也不用隨地大小便,尤其是行動不便的老人更是十分支援,尿缸還能收集排洩物作為肥料。
新制度的決議很快就透過了。
現在的部落人已經過著相對穩定的對偶婚生活,就是一男一女共同撫育孩子,王明將玄鳥族的族人分為85戶,給每戶人分配陶器、水缸、炊具、爐灶、石刀、石斧等生活工具,並且給每戶人分配一個裝滿糧食的陶缸。
部落現在是男多女少的情況,很多男女不能配對的戶,他就將有親戚關係的女人孩子或者老人,編入一戶。
玄鳥族本族人口的家庭制度也算是完全分配完畢。
而從外面帶回來的二十個女人和三十個遊獵族的老人,王明也將她們編成戶,並且在村寨外面修建草屋讓他們居住。
隨後,王明帶著族人又在村寨外面、以及各作坊那邊修建了好幾個公共廁所。
廁所採用磚塊建造,主要是挖一條有坡度的溝,在溝裡鋪上磚塊,在這個溝的基礎上修築一個竹棚,分為男女廁。
人們只要跨在這個廁溝上就能方便,裡面配一個水缸和一些擦屁股用的竹片,完事之後用水一衝就可以。
廁所的另一邊是一個收集排洩物的池子,種田的農人可以來這裡挖取排洩物做農家肥。
為了管理廁所與村寨的環境衛生,王明特意抽出五個老人作為環衛工,讓他們平日在部落打掃衛生和管理公廁。
村寨改造完畢已經是好幾個月後了,而這個時候也到了秋收的重要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