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氏族到帝王

第44章 建材陶窯

建造這個陶窯的工作量比較大,所用的材料也比較多。

主要的材料是磚塊、熟石灰、粘土、沙子,尤其是沙子,需要的量最多。

族人將磚塊整齊地碼在一旁,粘土與沙子也被他們一籮籮地運回來,放在一邊。

“唉,還差不少沙子。”

王明打算準備好所有的材料才開工,他數了數材料的數量,卻很不滿意。

尤其是部落人剛從河裡打撈回來的沙子,裡面還有很多石子樹枝什麼的,需要不少的人手去挑揀,很費時間與人手。

“我得造一個篩網!”

王明連忙找來幾個熟悉造木器的族人。

他在河邊的那堆竹子裡挑選了合適的竹材。

用石斧將竹子加工成合適的長度,然後組裝成一個像門一樣的框架。

在這框架的內側鑿出一個個孔縫,又將竹子砍成一條條,交錯地鑲嵌在竹框架上孔裡,形成大量的直徑半厘米左右的小孔,做出一張竹網。

“不錯,很結實。”

他用手壓了壓竹網,感到很滿意。

他又將這面竹篩架在沙堆的旁邊,用兩根竹子撐著,並讓篩網與地面斜著放,並保持一定的角度。

“試試。”

族人連忙拿來骨鏟,在王明的帶領下,將一剷剷的沙子潑向竹網。

小沙子順利穿過網格,石頭樹枝雜草等大部分的雜質被篩網擋住了。

但骨鏟子的鏟子面積實在太小了,遠沒有後世的鐵鏟好使,骨鏟每次只能剷出少量的沙子,工作效率有點低。

“不要用骨鏟,用藤籃。”

王明取來幾個小號的藤籃,大約一次能裝十來二十斤沙子,裝滿沙子往網格一潑就好了。

有了篩網,人們挑揀沙子的效率提高了不少,日後要用沙子,就可以用篩網大批次而快速地挑揀出能用的沙子。

看到材料準備得差不多了,王明就用沙子、熟石灰、粘土製灰漿。

而要用的磚塊也用水淋一遍,使其吸收水份。

他在地上畫了陶窯的大概形狀,又在陶窯的進火口挖了一個深半米的長方形坑洞,這個坑洞就是用於燒木材的火膛。

預留了一個一米二寬、一米八高的窯門口,他拿著磚塊,沿著窯壁一點點地往上砌。

在砌到兩米的時候,他將頂部的磚塊慢慢的往裡砌,將頂部砌成一個圓頂。

在砌得窯室之後,又在窯的後面再砌兩條三米多高的煙囪,煙囪底部有一個口子與窯室相連。

這個陶窯是饅頭窯,主要是由窯門口的火膛、放置陶器的窯室、以及出煙口煙囪組成。

木柴或者煤炭在火膛裡燃燒,熱量和煙霧就會穿過窯室,從出煙口透過煙囪排到外面。

這是一個大約有二十平方米大的陶窯。

為了讓這個窯更加堅固與增加保溫效果,他將陶窯的外面與頂部再蓋了兩層磚,並抹上灰漿,塗上泥土。

經過一段時間的晾放後,陶窯的結構變得很牢固。

王明覺得可以燒窯了,便吩咐族人將石灰石放進窯室裡,同時把瓦胚、磚塊、瓦片放進窯室內裡,在窯門處的火膛堆放大量的木柴。

窯室裡的面積比較大,以後還能燒製更大的瓦缸。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