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檢查完裡面的物品之後,王明就將火塘裡的木柴點燃,然後跳出窯室,並開始用磚塊堵住窯門。
柴火慢慢將整個窯室照亮,大火竄了上來將窯室裡的瓦器、磚塊等物品吞噬。
窯門口的溫度越來越高,後面的煙囪也升起大量的濃煙。
隨著最後一塊磚完全堵住窯門,人在外面就不能看到裡面的情況了,但是可以從煙囪的出煙情況估算窯內的燒製情況。
過了片刻,王明發現出煙量好像少了很多,他開始擔心窯內的燃料是不是不夠。
這是他第一次用陶窯燒陶,這個陶窯還是他前世在物質文化公園裡看到的古窯,再結合自己的想象而設計的。
用窯燒陶需要多少木柴、需要多長時間、需要什麼技巧,他完全不知道,他拿著竹簡看著記錄的木柴數量與陶瓦磚的數量。
又過了一會兒,煙囪完全不出煙。
“可能不夠木柴,我們再添一些!”
王明沒有什麼經驗,他用木棍挑開窯口的磚,弄出一個洞,一股熱量迎面而來,由於靠得太近,他額上的發都被燒捲了。
他往這個洞裡塞了不少木柴後,明顯看到窯室內的火再次旺盛起來。
而且這個洞也冒出大量的煙霧,燻得人都受不了。
他又取來溼的麻布包住鼻子與嘴巴,忍受煙霧與熱量,繼續往窯裡添木柴,煙囪冒出的濃煙又變得越來越多。
在塞了一大堆木柴之後,他又把這個洞堵上。
此時的他滿臉土灰,頭髮都燒捲了,手腳臉龐都被熱得火辣辣的痛,渾身大汗淋漓,累得整個人都要散架了。
“太累人了,看來燒窯還得靠我們男人!”王明癱坐在地上,拿著陶壺猛喝水,體力才慢慢恢復了一些。
旁邊幾個幫忙燒窯的男人也是累得夠嗆的。
第二天,這個窯還有煙冒出,第三天雖然沒有煙冒出,但挖開門口的磚塊還能感受到裡面很熱,這是肯定不能進去的。
等到第四天,挖開磚塊後,伸手進去一探也沒有感受到熱量,他們才將門口的磚全部挖開。
王明跳了進去,只見門口的火膛裡堆滿了木炭與灰,整個窯都被燻黑,倒是那些瓦器表面沒有被燻黑,族人們將裡面燒製的東西全部搬出來。
那一堆石灰石絕大部分變成白色,但有幾個可能不是石灰石的原因並沒有被燒成生石灰。
試驗用的磚頭與瓦片也被燒得很堅硬,甚至表面還有點點的釉質,這比用磚窯燒製的磚瓦好不少。
而那批瓦器卻變了樣,瓦器表面有一層較厚的像玻璃狀的釉質,而且更為堅固,碰撞發出的聲音不再那麼沉悶,還有些清脆的聲響。
無論是外觀還是結實程度,都遠超之前挖坑燒製的瓦器,這才是真正的陶器,而且還是好陶器!
窯內足夠的高溫使得陶泥燒得更充分,並且將釉層完全燒出來,這個窯的溫度絕對在一千度以上,若是採用高嶺土等瓷泥更能燒出瓷器。
“太好了,這次燒了一百多個瓦器,只有不到十幾個是壞的。”
“沒錯沒錯,你們看看這些瓦器,竟然這麼堅固這麼好看,這是我見過最好看的瓦器。”
燒窯的族人們拿起一件件剛出爐的陶瓦研究起來,這批陶瓦的質量顯而易見。
“這不是瓦器,這叫陶器,以後用陶窯燒的瓦器就是陶器。”
王明笑了笑,向族人傳授了知識,並且區分了陶器與瓦器的區別。
雖然這兩者在本質上都是用粘土燒製,但其精美與耐用度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而瓦器本來也是指粗劣的陶器。
這個陶窯裡面還有很大的空間,一次可以燒數百、甚至過千個陶器。
王明在觀察完這個陶窯之後露出了非常滿意的笑容,這樣部落就能大批次生產質量上乘的陶瓦,直接壟斷這一帶的陶瓦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