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
王明到河邊洗臉刷牙後,就回到村裡,正趕上吃早飯。
“又是玉米粥!”
看到玄芸遞給自己的食物,王明不禁皺起了眉頭。
倒不是他嬌生慣養,只因為這些食物是幹玉米,部落人隨便砸幾下,便將它們下鍋煮,這樣煮出來的玉米粒又乾又硬,根本沒有煮透,口感很不好。
“芸,下次把玉米捶得更爛些,最好捶成粉末,這樣才能煮透,老人和孩子也容易吃。”王明勉強將這碗玉米粥吃完。
“族長,部落就只有十五個石磨和五個石舂臼,我們有三百多人呢,如果要將玉米都磨得粉碎,怕是要到餉午了。”
玄芸也想弄得好一點,可工具就這麼幾個,以前用來給穀物脫殼還湊合,但現在的這些幹玉米,粒大又如玉石般堅韌,加工起來費時費力多了。
“唉,也是,本想在秋祭換點石磨回來的,可其它部落都沒帶幾個出來換,回頭讓石正再造一些磨石,再不行就去跟石鳥族換。”
王明又望著廣場周圍那十多個火塘,有數百人在進食。
他又打量著那些掛在每個屋上的玉米棒子,整個部落呈現出一副豐收的景象。
但也有新的問題,就是很多人不珍惜食物,因為是公家的,現在又有那麼多食物,所以他們都不怎麼愛惜。
吃完早餐,王明發現剩下不少玉米粥,甚至還有人把粥倒在地上,很是浪費。
在氏族會議上再次批評了一下族人的行為,王明又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玉米、黃豆、小麥的秸稈都在這裡了。”
青草指著前面那三大堆幹秸稈繼續說道:“我每日過來拿秸稈去餵豬牛羊,但它們不怎麼喜歡吃幹秸稈,秸稈要與綠草和蘆葦混合,它們才願意吃,那種黃豆秸稈它們根本不吃。”
這裡的秸稈堆得像一座小山,是露天堆放在村寨後面的空地上,部落人平時燒火或修繕屋子都會用它們。
若能將它們製成飼料,就可以解決畜牧業餵養的問題。
王明對眾人道:“我們先將玉米和小麥的秸稈分類整理好,將沒有發黴的挑出來。”
五十個族人帶著十個孩子立刻投身到分揀秸稈的工作中。
由於秸稈長短不一,他們便用骨鐮將秸稈割成半米來長的長度,又用草繩將它們捆紮好,草繩不夠用又分出幾個人去搓制。
王明看到他們熟悉這些工作後,就帶走十個男人,回到村寨拿了十把石鋤和十個骨鏟,還有五個藤籃。
他在養殖場旁邊畫了兩個長方形,就吩咐族人挖土。
有人拿著石鋤挖土,有人用骨鏟將土鏟到藤籃裡,也有人將藤籃裡的土堆在坑邊,大家分工合作。
王明當起了監工,在養殖場與村寨後方來回走動指導。
經過數日的努力,兩個長二十米寬五米的坑慢慢成形,王明跨過土堆,跳進坑中,其深度雖然僅比膝蓋高一點,但也不錯了。
用腳踩了踩底部的泥,他發現這些泥土很鬆軟而且有不少水份,不知道會不會滲水,可惜現在沒有水泥或者石灰石,不然鋪上一層水泥沙就完美了。
他吩咐族人到周圍尋找合適的石塊,均勻地鋪在坑面上。
這個時候,部落的瓦正玄瓦帶著一群男女砍柴回來,正好路過這裡。
王明突然想到了一些事情,便叫住了她們。
撿了幾個大小不一的石頭,在上面刻上編號,每塊石頭都磕下一小塊留樣品。
“玄瓦,你們去燒瓦器的時候,將這幾塊石頭放進地窯裡燒,燒好後不要弄壞,給我看看。”
王明將這幾塊顏色深淺不一,硬度不同的岩石放進一個籃子遞給玄瓦。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