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氏族到帝王

第42章 飼料磚場

這塊石頭的表面還有之前刻著的兩道劃痕,它現在把水都弄白了,石頭的體積也縮小一半。

“這是生石灰,不過燒製的溫度不是很夠,沒有把內部的石灰石煅燒好。”

王明按照之前的記號,找到二號石頭的樣品,這種石頭整體呈灰黑色,還有白色的紋路,質地不是特別硬。

“這種石灰石跟壓秸稈的巨石一樣。”

他心中一喜,連忙帶著族人們前往之前發現的石山下。

這是在村寨的西北方向,在北山林的邊緣,這裡有大大小小的石灰石散落在地上,延綿到旁邊的石山,一條清澈的小溪從亂石堆中穿過,匯入遠處的草河中。

他在這裡挑選石灰石,若是碰到大塊的石灰石或是形狀不好石頭,就用石錘加工一下,每一塊石灰石的長度都在三十厘米以下,這樣才便於燒製與搬運。

一行人在這裡挖了十籃石灰石就回去了。

“先放這裡。”

王明一邊說一邊將石頭放下來,揹著好幾十斤重的石頭走了幾里路,他現在累得夠嗆的。

回部落休息了一會,他又回到岸邊規劃起來,他打算在河邊建一個比較大的窯,日後無論是燒製生石灰還是陶器,都可以大批次生產。

但在這之前,他得造一批磚塊,有了磚塊才能建造燒製石灰石和陶瓦的窯。

他帶著族人上了竹筏,沿著鳳河往西走,來到族人取土的地方。

他上了岸,蹲在一處被挖過的土坑前。

“這些泛黃的泥土很細膩,沒有多少沙子和雜質,粘度很好,難怪部落人會用它們造瓦器,這應該是粘土的一種。”

他拿起這裡的泥土研究起來,覺得這種制瓦器的粘土也適合用來造磚。

站起來四下看了看,他還發現這裡的地形較為平坦,不遠處還有一個樹林。

這一帶的野草有不少被牛羊啃食過的痕跡,部落的牧童曾在這裡放牧。

這裡有粘土,也有樹林,更是族人放牧的區域之一。

他忽然有一個想法:在這裡建一個磚場專門生產磚塊,再蓋一些讓人歇息用的茅草屋,以及存放物品與磚塊用的竹棚。

“在這裡搭一個小碼頭,用竹筏將磚塊、木柴、陶泥運回部落,就能大大節省人力物力。”

王明對這片區域十分滿意。

他將族人分成兩批人,一批人去砍伐竹子、收集茅草回來搭竹棚與建草屋,一部分人在這裡挖粘土並將粘土的雜質去除。

他挖出粘土後,就造了十個內部長25厘米、寬12厘米,高6厘米的粘土模具,這個模具的兩側還有把手,這樣的設計便於給磚胚脫模。

回到村寨,找到族人平時燒陶瓦的坑洞,他將徹底陰乾的陶模具放進裡面燒製,最後得到十個模具。

再次回到磚場的時候,部落人已經搭好一個竹棚,這個竹棚的三面都有一米高的草牆,能防止雨水撇進來。

“模具造好了,我們先把磚泥造好。”

王明將模具放在一邊,帶著族人將粘土加入河水進行攪拌揉搓,製成粘稠度合適的磚泥。

有了磚泥,他們就用模具拓磚坯,將拓好的磚坯放在竹棚下晾乾。

這種磚胚不能暴曬,也不能被雨水淋到,所以他才特意搭建竹棚放置這些半成品。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