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始氏族到帝王

第42章 飼料磚場

王明帶著族人將這些壓成方塊的秸稈緊密地鋪在貯壕之中,每鋪一層就撒上適量的水。

他們又找來幾截較重的木柱,將這些秸稈繼續壓實,鋪滿貯壕的同時也用竹簡做好了記錄。

之後他們又用麥稈與麻繩,造出草蓆,蓋在貯壕的上面,使其隔絕一定的空氣。

但這還沒完,他們還在這些貯壕的頂部,用竹子與蓑草搭建了抵擋日曬雨淋的竹棚。

這種方法叫黃貯,是相對於青貯而言的一種秸稈飼料發酵的辦法。

黃貯主要利用幹秸稈做原料,新增適量水,壓捆以後再儲存發酵的一種技術。

貯存的黃飼料與外部空氣隔絕,造成內部缺氧、致使厭氧發酵,從而產生有機酸,可使飼料儲存經久不壞,既可減少養分損失又有利於動物消化吸收,而且牲口更愛吃。

而青貯的方法與黃貯大致相同,青貯的適口性和營養保留成分甚至要比黃貯要高,但是青貯需要在作物收割上來後,趕在植株乾枯前將其貯存起來。

貯存的飼料能儲存好幾年。

王明拿著竹簡,看著上面記錄的黃貯的數量,又拿起樹枝在地上計算起來。

“一共有三十萬斤幹玉米秸稈,今年種了一百畝玉米,也就是說,一畝玉米能產700斤幹玉米和三千斤飼料。”

“一隻羊一天吃六斤飼料,三十隻羊,平均一天要消耗一百八十斤飼料。”

“一頭豬一天可吃五斤黃貯和其它食物,四頭豬一天消耗二十斤飼料。”

“一頭牛一天吃四十斤飼料,六頭牛平均一天要消耗二百四十斤飼料。”

“雞也可餵食少量的黃貯,十隻雞一天最多吃一斤黃貯”

“這些禽畜加起來,一天就消耗四百斤飼料,現在有三十萬斤黃貯,加上新鮮的植物,這批黃貯足夠它們吃好幾年了。”

“來年還會增加玉米的耕種面積,製得的青貯飼料還會更多,這根本吃不完!”

有了足夠的食物,就能飼養更多的禽畜,日後光靠農業和畜牧業,就能為族人提供足夠的糧食和牲畜,不用冒著生命危險上山狩獵了。

王明又跑到養殖場裡數了數各種禽畜,有四頭豬、六頭牛、三十隻羊、十隻雞。

“唉,現在牲畜禽類實在太少了,得多搞一些回來,以後天天吃肉都不是問題。”

王明已經把目標放在同盟氏族的禽畜上,可是這些部落的種植技術那麼差,估計養殖的禽畜也不會多,畢竟養殖禽畜也是需要食物的。

這個時候,玄瓦挽著一個藤籃來到養殖場,正好看到牛欄前的王明。

“族長,你要的石頭燒好了!”

“嗯!”王明接過藤籃,“對了,瓦器燒得如何?”

“這次燒了四十個好瓦器,從秋祭到現在,燒了四次瓦器,一共燒了一百三十多個瓦器。”

“數量太少了,要是同盟氏族和遊獵人過來跟我們換瓦器,根本換不了多少。”

“可是那兩個坑最多的一次能燒七十個瓦胚,最後只有三四十個能燒成的。”

玄瓦很無奈,自從腰機和紡織出現後,很多女人跑去織布,造瓦器的人手並不多,加上燒瓦器的條件很有限,瓦器產出的數量也就不多了。

“我們要建陶窯了,有了窯才能提升燒製成功率,更能一次性燒出大量的瓦器與生石灰。”

王明說著又捧來一盆清水,他將燒製好的石頭分別放進水裡。

他很快就發現一種表面比較白的石頭,它被放進水裡後,就冒出大量的氣泡。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